公仪休拒收鲤鱼(蒋惠苹)
发布时间:2017-09-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惠苹

教学目标:

1. 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解读剧本。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遵法守法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剧本,初步表演剧本。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遵法守法的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剧本特点

1.师:同学们,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宰相叫公仪休,他曾提 出“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的治国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遵守法律制度,不改变规则,百官的品行才会端正”。正因为他廉洁奉公所以被后人称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他清正廉洁的小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了解了一些剧本知识,通过预习和课前的资料搜集,你们发现剧本和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生自由发言,介绍独幕剧特点。(生边回答,师边点击课件)

二、初读感知,理清剧本脉络

1.生自主读课文。

这个故事是以什么形式呈现?(剧本)剧本是一种新的课文体裁。

2.1)师:同学们通过初读剧本知道了公仪休拒收的礼物是什么?(板书:鱼)现在,两条活鲤鱼没什么稀罕的,可是,古时候的鲁国,水产品奇缺,所以当时有一句名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此珍贵的礼物,公仪休为什么不收?他的学生子明和我们有同样的疑问,谁能找到子明的疑问读给大家听听? (2)生读子明的话。“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3)师:子明问得好呀,公仪休爱鱼却又拒收鱼。(板书: 爱 拒) 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问出我们心中的疑惑,也问 出了戏剧中的冲突与矛盾。这节课,我们就将顺着“爱鱼却又拒鱼”这个冲突读剧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自主解疑,品读剧本内涵

(一)以疑设疑,学习“公仪鱼,爱吃鱼吗?”公仪休到底爱不爱 吃鱼?你从剧本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来呢?创设情境让学生闻一闻、品一品,体会人物喜爱之情。(生自由答,齐读整段话)

2.师:史料中记载公仪休嗜鱼,一日不可无鱼,一日缺鱼, 食不下咽。所以他的家人经常 听他说—“只要有鱼他就心 满意足了。”他的同僚和朋友也经常听他说—“只要有鱼他 就心满意足了。”

3.回归整体,演读对话。

师:现在让咱们把公仪休和子明的对话连起来读一读。 要读出

(二)自主解疑,学习“公仪休拒收鱼”的环节。

1.师:通过读剧本,我们感受到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如 此爱鱼,却拒收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矛盾仍然存在,戏剧冲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剧本后半部,找出表明公仪休拒收鱼的原因的句子。

2. 师指名学生读该部分内容后,生齐读。(课件出示:公仪休最后一段台词)

3.师:公仪休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生齐读第一 句话) 为什么是因为爱鱼所以 拒鱼呢?请你们接着读公仪休物”;正是因为对“法”的尊重、敬畏,所以公仪休才提出“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的 治国理念。一个“法”字解开了 我们心中的谜团,矛盾至此也 迎刃而解,戏剧冲突达到高潮,这便是戏剧的魅力。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将台词念得 更好。谁来读一读。(生齐读)

4.师:同学们都很有见解, 能读懂公仪休话里的意思。公仪休说话很有技巧,他灵活运用一些关联词把拒收鱼的原因一层一层地表达得很清楚。找 一找用了几个“如果”(两个),有没有一个“如果”隐藏在字里行间,在哪里?(生回答)

5.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公仪休仅仅是因为 一直能有鱼吃才不收鱼吗?绫 罗绸缎他收吗?(不收)金银珠 宝他收吗?(不收)古玩字画他 收吗?(不收)因为,如果收了他 就(要照别人的意思办事),他 就(犯了法,成 了罪人),他就 (再也吃不上鱼了)……

6.师:这些他都不会收,因为在他的心中深藏着一个大大 的“法 ”字,正是因为知法、守法,所以——“公仪休拒收礼。

7.师:当子明读懂老师话中的深意,再回想老师拒绝接受 鱼的情景,心中是不是已有了别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场景。(请两位学生表演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公仪休人格的魅力,这就是榜样的示 范。事实上,公仪休对“法”的尊 重、敬畏不仅影响着他的弟 子—子明,也影响着后人。建 国以来,我们一直把“依法治国”作为我们的治国理念,新时期,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八荣八耻”(课件出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生齐读)。一个“法”应成为办事的纲领,行为的准则,这正是我们学习这篇剧本的意义所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