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清廉拒馈“不持一砚归”(一1)
发布时间:2018-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云娟

包拯清廉拒馈“不持一砚归”

  包拯,北宋官吏。历史上著名清官,被人称为“天下名公”,“阎罗包老”。他严于律己,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可谓清廉如水,一尘不染,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康定二年,包拯因在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县)明察善断,办案如神,政绩卓著,升任岭南端州(今广东省高要县)知州(一州的最高长官)。

端州,是“端砚”的产地。早在唐代,端砚即负盛名。它漆黑发亮,细润如玉,花纹美观,视之玲珑剔透,磨墨毫无音响,堪称世上珍品。当时,端砚与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德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与徽墨、湖笔、宣纸合称文房“四大金宝”。

北宋年间,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皇宫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赐公卿大臣。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峰,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的砚石,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包拯到任后,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任知州额外征收端砚太多。按朝廷进贡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去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数倍!包拯十分惊讶,当即了解原知州的下属官员。官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你哪里知道,前知州为贿赂当朝权贵,才动得大手大脚啊!”包拯诙谐地说:“对待权贵,恐只能小手小脚吧?”于是他下令:按朝廷规定,进贡之端砚每年只做八块。一方上贡的精致端砚,是很费工时的,日以继夜地琢磨,一个月才能制成一块,工本费不下黄金百两,且质料很不容易选。

  一日,一个贵门亲临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砚,说道:“大人每日躬笔耕耘,急需上砚。现送得一方,呈与大人,以为万民造福。”包拯说:“我这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我用则糟蹋了。”说罢,他坚决不受。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直到庆历三年,当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因此,人们奔走相告,盛赞包拯为官清明。为此,后人还给他编了一段美丽的故事:那是包拯离开端州之时,端州百姓将他送到船头,知道包拯没带一块端砚,便将一块最上等的端砚用黄皮包好,悄悄放进舱内,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

  船儿行至羚羊峡口(今广东省肇庆县附近的西江上),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包拯眯着眼睛看看前方,担心船儿行驶下去凶多吉少,便下令停船。他暗自诧异:“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得天公这般动怒?”思索着,他在船舷转了转,除了风沙迎面而来,什么也没发现。等他烦闷着进入船舱,却瞥见角落有一黄色东西。打开布包一看,竟是一方精美端砚!他拿着端砚走出舱,手臂一挥,将砚掷于水中。风停了,浪静了。那落砚处渐渐涌起一座美丽的沙州,因系端砚所在,人们便管它叫“墨砚沙”。

当地人请了雕刻名匠,为“墨砚沙”铭联永念。那副对联是:“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今古。”联中的“星岩”,即举世闻名的肇庆七星岩;“砚渚”即墨砚沙。对联的大意是:七星岩上包拯题名,使山河生辉;砚渚上廉洁的清风,流古传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