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廉洁文化教育教学设计(六2)
发布时间:2017-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廉洁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城东小学  张林亚

教学目标

1、知道“季子故里,诚信延陵”的来历,正确理解诚信含义。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到讲诚信的好处。

3、通过正反案例分析,知道不诚信所带来的危害,树立从小要做诚信之人的坚定信念。

4、师生在“诚信延陵”横幅上签名,激励学生时刻督促自己的言行举止,改掉陋习,做诚信之人。

5、加强家校联系,收集身边的诚信人与事迹,让诚信走进家庭。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是立身之本,

2、案例分析、了解不诚信的危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横幅 、故事:“季子挂剑” “一诺千金”、搜集关于诚信的小故事(“表率” )  、   沃得集团材料、重庆沃尔玛把普通猪肉“挂名”为绿色欺骗消费者 、  强生涉“毒” 事件、     三鹿事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理解诚信的含义

1、设疑

1)出示词语:   季子挂剑    挂剑台   《延陵挂剑图》  季子故里

2)提问:  看到这几个词你有什么疑问?你能猜出答案吗?

2、简介、揭题:     

简介:季子

简介:挂剑台——洪泽湖西畔的泗洪县城,东南方向,有一处目前真正有遗迹可查考的中国最早讲诚信典故旧址。   

            (挂小横幅)

 二、名人故事,加深对诚信的理解。

1、故事引入:    季子挂剑  (师讲故事)

2、思考: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你把剑送给他,他也看不到,季子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3、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4、小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古往今来有许多诚信之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走进名人,感受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君子不失信于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守承诺,说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了“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你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生讲)

师:人们为什么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呢?(生答)

三、诚信故事会 感受诚信无处不在

引导:是啊,黄金有价而诚信无价,古往今来,这样的诚信故事举不胜举,课前老师也布置大家搜集诚信小故事,现在咱们分组交流交流好吗?

四、案例分析,了解不诚信的危害。

导语:你们看,有了诚信,就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喜爱,也为自已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社会上也有许多诚信企业,如我们丹阳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沃得集团;然而,社会上还有着这样一些不法企业,他们失去了诚信,严重危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曾经震惊中外三鹿集团的“三鹿奶粉”事件至今我们还历历在目,最近强生集团生产的有毒的婴儿洗发水事件、沃尔玛连锁超市把普通猪肉“挂名”为绿色欺骗消费者又冒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这些事件。

 

1、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1、把提供的材料分类,说说理由。

3、思考:(1)、材料或画面中,那些给你的印象深刻?

2)、面对如此惨痛、催人泪下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3)、 两种企业的发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4、如果你是一名准备找工作的大学生你会到哪一家公司去应聘?

小结:是啊,诚信做人的根本,是企业的发展之本,我们呼吁:请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

五、联系实际,践行诚信

1、引导:老师每年的工作总结页眉都写着“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为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老师一直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老师相信大家都愿意做诚信之人,我们要时时记住季子,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诚信,做诚信之人来打造“诚信延陵”的品牌。

2、现场签名:现在让我们在这横幅上签名。(写完后粘贴在黑板上)

六、诚信调查,走向家庭

1、诚信调查

我们的身边肯定有很多诚信的人和事,请你搜集一些事迹。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诵读唐朝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与所有的人共勉。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附材料

    季子挂剑

    一次,季札遵照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他中途经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意气相投,谈古论今,十分投机。

  几天后,季札要离开徐国继续赶路,徐国国君设宴为季札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而且还是优雅动听的音乐,这一切令季札十分陶醉。酒喝到兴处,季札起身,抽出佩剑,一边唱歌一边舞剑,以助酒兴,表示对徐国国君盛情款待的感谢。

  这把佩剑不是一般的剑,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宝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致。剑锋犀利,是用上好的材料制成的,看起来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粟,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国君禁不住连声称赞:“好剑!好剑!”

  季札看得出徐国国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便想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作纪念。

  可是,这是出使前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才能被接待。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把剑送给别人呢?

  徐国国君心里明白季札的难处,尽管十分喜欢这把宝剑,却始终没有说出,以免让季札为难。

临分手的时候,徐国国君又送给季札许多礼物作为纪念,季札对徐国国君的体谅非常感激,于是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我出使列国归来,一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归途。一到徐国,他顾不得旅途的劳累,直接去找徐国国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国国君不久前暴病身亡。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徐国国君的墓前,三行大礼之后,对着国君的墓说:“徐君,我来晚了,我知道你喜欢这把宝剑,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将这把剑送给你了。”然后他双手把剑捧到墓前,郑重地挂到了墓前的松树上。  跟在一旁的随从不解地问:“大人,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你把剑送给他,他也看不到,你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季札说:“在离开徐国之前,我已经在心里许下诺言,要将这把剑送给徐君。从那时起,这把剑已经不属于我了。这段时间以来,我只不过是借用,现在是来把剑还给徐君的。”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