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教育从爱惜一粒米说起——《小小一粒米》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4-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瑶

廉洁教育从爱惜一粒米说起——《小小一粒米》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谈起对小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有时真觉得有点无从下手。但一次的秋游活动却给了我思考:学生在中午的野餐之后,地上留下狼藉一片。我走过去,发现大包大包还没怎么吃过的食物就被随意丢弃。我捡起几包包装完好的食品大声地询问是哪位小朋友的?学生们漠然处之,无人认领。我随意的挑拣了几包,不知不觉中竟装下了满满一大袋!惊讶之余,我开始反思起来,其实廉洁教育不在空与大,而在于贴近学生生活,那不妨就从学生生活中的浪费说起,从爱惜每一粒粮食说起。

回到学校,我翻阅上教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书时,恰巧发现了《小小一粒米》这篇课文。教材以 “小小一粒米”为切入口,由此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粮食作物都像小米粒一样,经过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汗水与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应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情感。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发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意识地挖掘、渗透廉洁教育,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

在《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指导中也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快、勤劳、勤奋、勤俭的生活习惯,不浪费,养成自强自立的品格。因此,在《小小一粒米》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情教育、“节约粮食”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俭的意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切实地落实“廉洁”教育。

 

案例内容:

教学片断一: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缺粮的现状,引发学生应该珍惜粮食的真情实感,懂得节约、节俭。我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实践。

师:粮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一天不吃饭,我们的肚子就饿得发慌。可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有13亿,虽然我们祖国土地辽阔,但是不是每一块土地都能用来耕作?瞧,这是可耕地分布图:只有绿色的地方才表示可耕种面积达60%,这些大片的银白色的地方则表示不能耕种粮食。(媒体闪烁)我们可耕种的土地多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多)就这些地方种出来的粮食够13亿人吃吗?(不能)所以,我们还需要从外国进口粮食呢!在边远的山区,有些小伙伴还不能顿顿吃上白米饭,原因,就是缺粮少吃。

配乐,媒体播放: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  非洲难民

  馍馍就咸菜,就是这个孩子每天的午餐,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许多孩子得了腮腺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他们终于喝上了小米粥,他们多么高兴!

  在遥远的非洲,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孩子喊着:“我饿!”而他们早已被饥饿折磨得瘦骨嶙峋,全身无力,他们排着长队,等待着救济粮!

  《殇》的乐曲依然在教室中回荡,孩子们的脸上个个神情凝重,有些小朋友的眼睛里还闪烁着泪花。

  小朋友,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到震惊,没想到现在还有人吃不到饭。

生:我觉得他们很可怜

生:我的心里很难过。

师:那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生:我要每天少吃点,把饭省下来。

生:我想给他们捐款。

生:我想把我们的饭给他们吃。

案例分析:

“粮食真的紧缺吗?我们真的需要节约粮食吗?”也许孩子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缺粮。然而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很动情。也许,幸福的孩子们不曾想到:现在,还有人食不果腹。他们显然被音乐、图片、视频中的画面和老师煽情的言语所震撼。情感教育,在本段教学中被充分地运用。

《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以情动情、以事感人,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本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地“煽情”:运用音乐、摆出事实,感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感悟。

在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时,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去开发自身潜能,从而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达到品德教育的最有效的境界。

我采集的我国贫困地区缺粮的实际生活、非洲饥民忍受饥饿折磨的视频,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确实有人因饥饿而忍受着痛苦。爱惜粮食,既是对粮食生产者的尊重,更是心系天下,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权利的职责。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粮食,需要我们去爱惜,去节约。

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使廉洁教育的内涵逐渐内化。

 

教学片断二: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小朋友却不懂得珍惜粮食。瞧——

 播放录像——照片:(1) 米粒掉在饭桌上;(2)米饭随意倒掉;

学生随即开始发出惊叹声,并开始议论:

他倒了这么多!

这碗饭都没有吃呢!

他把放全倒了!

师: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议论啦!别急,还有呢,往下看——

    (1)春游浪费食物的视频    (2)饭店吃饭时浪费的图片

师:看着这四幅图,你想说什么?

生:他们太浪费粮食了!

生:在山区里还有许多小伙伴没饭吃,他们怎么能这么浪费呢?

生:现在粮食少,我们应该要爱惜粮食呀!

生:倒了这么多饭,真是太可惜了。也许这些食物够挨饿的小朋友吃上一天呢!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很激动,对于浪费粮食的现象大加指责。

师:但有的小朋友说,我实在吃不下了,怎么办?你有什么节约粮食的金点子吗?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吃多少,盛多少;

         少盛点,不够再添;

         吃饭时当心点,尽量别洒米粒;

         看到别人倒饭,应该及时劝阻;

         吃剩下的可以打包带回去,下顿再吃;

         春游时,少带些;

         点菜时少点些,够吃就行。我们家有个规矩,谁点的菜,谁就负责把它吃完,不准浪费;

         春游师带多了的好东西可以与别人分享;

         可制作一些宣传标语,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一起自觉爱惜粮食……

师:点子都不错!听了大家的金点子,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生:我以后不浪费粮食,吃多少,盛多少。

生:我会做“节约粮食”的小宣传员。

生:我会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刘老师可要看你们的实际行动哦!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枚“爱粮章”,想不想得到?我们在今后的几个星期里一起进行自评、互评,还邀请你的爸爸妈妈在家评,我们一起看看评比的内容……比比谁先能争得爱粮章。

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熏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节俭意识”。落实“廉洁教育”的关键就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实施感悟,提升体验。

1 廉洁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经由自身生活历程凝聚而成的,而道德学习的特点就是它不能离开个体自己的经验,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孩子浪费粮食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虽然平日里反复教育,但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老师一走,倒饭开始。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因此,我抓住学生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由校内的浪费粮食,一步步延伸到校外,在课堂中再现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议议节约粮食的好方法,为学生节约粮食进行生活指导。我认为,将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中,具有较强的教育针对性,同时,因为有了前面的成功教学,所以学生对于“爱惜粮食”做法的认可和对“浪费粮食”行为憎恶的情感十分鲜明。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悟得的道德胜过教师的空洞说教。

2 运用评价巩固教育成果

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对于生活德育的评价也不应该是静止的、唯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过程性的,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品德》课评价的实质是“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是主体性、开放性的评价。因此,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并把评价与少先队争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节约、爱惜粮食的意识,我精心设计了“爱粮章”。将奖章的激励机制引入课程教学中,发挥奖章的目标激励作用,鼓励队员通过争戴奖章,提高队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可持久地发挥奖章的教育作用,从而指导学生生活。

在课的结束时,我出示了“争做爱惜粮食小标兵”的评比表,将课堂上教育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地习得。而品德评价的作用就在于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课后,我惊喜地发现,班级中倒饭的现象减少了,孩子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许下的诺言:节约粮食!偶尔,有个别学生要倒饭,立刻会有小朋友进行劝阻。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而评价活动会帮助学生巩固节约粮食品德的形成,最后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廉洁教育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应该加强与学生生活的整合。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生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廉洁教育的内涵,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弘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