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胡佳学习《语文:回望与沉思》
发布时间:2023-06-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胡佳

《语文:回望与沉思》有感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走近叶老 感悟语文—读《语||文:回望与沉思》有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走近叶老 感悟语文

——读《语文:回望与沉思》有感

叶圣陶,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叶圣陶,一个平民教育家。潘新和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里是这样介绍这位大师的:“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是的,叶圣陶的语文精神影响了我们中国语文教育史,叶老的精神存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他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锋者,其平民化教育思想及扎实的语文||实践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走近叶圣陶,追寻语文教育的源头,能让我||在走近大师中,更深层次地感悟语文。

一、目的——言语表现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宏伟厚重,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巨大、长久的影响。 叶圣陶的平民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应需论”、“应付生活论”||和“工具论”。他于1942年在《认识国文教学》中第一次阐述||了现代语文教育为应付生活之所需的“本体论”见解,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不应只为“应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应需||”,为了生活之所需。叶圣陶所提出“应需”、“实用”的语文本体||论,有着辉煌的历史功绩,当时起到的扫盲和文||化救济的作用功不可没,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叶老的“应||需论”和“工具论”是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本质所提的“工具性”的源头。叶老的“应需论”和“工具论”||也正与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文”的||能力是殊途同归的。叶老对于这点有详细阐述:“…||…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p62)这都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课堂上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言语素养.

针对当时“重写”倾向,叶圣陶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认为阅读还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与目的,强调“阅读本||位”与“阅读独立目的”。然而,这一理念却被实践者误解为“一讲统天下”||,在其误解之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所见最多的便||是“讲读课文”、“讲透教材” 。读是为了写奠基,却在盲读中迷失了写的最终目的。||这与叶圣陶的提倡读写结合之重视阅读的原初设计是背道而驰的。||潘新和犀利地指出,“阅读本位的教学,在过分强调阅读独立目||的而失落了言语表现的目标后,在语文教材言语表现内容的严重缺失、语文||教师缺乏基本写作教学能力的现实情景下,致使||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反面:阅读和写作两||败俱伤”(P30)。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没错||,但是,写作的基础不完全是阅读。潘新和教授指出:“作为学校||教育的阅读,一定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言语表现,就是通过阅读改善人的人||格修养和言语素养,使之提升言语表现的水平,如果没有言语表现这个||目的,如何检阅读的效果呢?尽管阅读对于表现未必能立竿见影,然||而,就是潜移默化也须在未来的言语表现中见出成效。||”(p25)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言语表现。

二、途径——生本、立诚

如何达成言语表现这个目的呢?“||语言文字训练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该教学生说假话(看看而今的学||生作文,大话、假话、空话连篇),应该在立诚的教育上||有所作为。”叶老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P1||4) 叶老倡导学生本位,以“求诚”为核心,引导学生“||自悟”和“自求”,推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念。(P5||3)这以儿童为中心,从学生本位思考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正是我们当今教学中倡导的“以生为本”||的元理念。在策略上,叶圣陶提出的“重读”“重吸收”“重感悟”,就是很好的桥梁和||途径,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叶老的学生本位理念,在写作观上有详细||的阐述:“……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以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这正再次提醒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学生本位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三、态度——反复把玩

叶圣陶提出文学鉴赏态度为:玩。对此,叶老有精辟的论述||:“‘玩’不是指随意、消遣、游戏,而是意味着态度要认真、投入、着迷,非||如此不能有心理的亲切领略。……其实,’玩’是再正经不过||的,我们玩棋的时,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里面的吗?……”(p34) 读||了这番“玩”的理论,算是彻底改变了自己对“玩”的理解。它不是“玩世不||恭”的玩,不是“玩物丧志”的玩,不是普通意义的玩乐、玩||耍,而是一种“忘了一切”的投入!是以“玩”的||心态来“反复把玩、品味”,是“沉浸其中”的忘乎所以,是真正的精||神与文本的自然融合。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也带着这样的“玩”||的态度来学语文,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么身为“引领者”的我们||,更要有“反复把玩”的品质,对语文,对学生!这样,我们,包||括学生将在“玩”语文中,陶醉自我,其乐融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