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领悟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人物的方法。
2. 体会文章首尾照应的好处。
3. 感悟人物形象,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一起读课题。齐读。作者:李新华
2、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脉络。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内容,想想除开头外,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迹? 试着用上节课概括的小标题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事迹。
被捕前 忙碌工作 被捕时 大义凛然 法庭上 亲人相见 被害后 深切怀念 |
二、品读形象 感悟写法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伟大的革命者李大钊,去这几部分回忆中寻找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秘诀。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要求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句子,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在文中认真做好批注。
我们先来品读“被捕前”这一部分,是课文的2-7自然段,你找到了哪些描写李大钊的句子,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谁还有补充?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李大钊,教师相机板书:语言、行为
(1)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一句,出示: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创设情境引读——
A 局势非常严重,早一点离开北京就意味着早一点安全,晚离开就意味着危险,在这生死关头,他的朋友们劝李大钊:“李大钊啊,快走吧,如果你被捕了,可怎么办呢?”可李大钊坚决地说——女生读。
B 他的同事也劝李大钊:“李主任,张作霖到处在派人抓你呢,你快走吧,这里的工作可以交给我们,”可是李大钊坚决地说——男生读。
C 危急时刻,他的妻子可能也来劝他——“大钊啊,你快点跑吧,如果你出了事,我跟孩子怎么办呢?然而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齐。
小结:刚才同学们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了人物形象,这些语句都属于直接描写。(板书)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直接描写的句子,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指名读行为,指名读语言,最后一句一起
这些直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公私分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这些直接描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3)作者仅仅写了这些语句吗?再读读书2-7自然段,一个同学读直接描写的语句,其余同学读其他部分,看作者除了写直接描写,还写了什么内容?分角色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板书:作者反应、社会环境)
当时的社会环境,除了张作霖抓捕、局势的紧张、还有什么也是社会的环境?(周围人的反应)
为什么还要加上作者的反应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的反应:往日的父亲与此时的父亲形成了一种对比,这样的对比,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对工作高度的负责,严守党的秘密。 局势的危险,更能反应李大钊忠于革命、视死如归。)
(4)学生汇报中教师小结:作者反应、社会环境都属于间接描写。
我们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有直接描写,还有间接描写,间接描写包括作者的反应及社会的环境等,还可以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进行对比,这样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
三、扶放结合 合作共学
1、师小结:文章其他部分是不是也采用这样的写法,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先自学,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小组交流的时候,还是一个同学主讲,其他同学补充或反驳,自己没有想到,其他同学说得有道理的,在书上作补充批注。
2、自学后小组交流。
3、汇报
(1)被捕时:
先说“被捕时”这一部分,你找到哪些直接描写的语句?什么描写?你体会出什么?还有补充的吗?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讲任何道理。 |
预设 这是对他动作、神态的描写。
批注:不慌不忙、沉着冷静、有胆识、处变不惊、从容不迫、把生死置之度外……
师:还有哪些间接描写的语句?
生汇报:父亲在女儿面前冷静与女儿的害怕对比;
敌人的凶狠残暴与李大钊的从容不迫对比。
师:两处对比能读好吗?谁来读处变不惊、大义凛然的李大钊,谁来读
谁来读当时害怕的我, 气势汹汹的警察、宪兵一起读。
这样直接和间接的描写,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从从容容、大义凛然、大无畏的精神、视死如归)
(2)法庭上:
法庭上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谁来读直接描写的语句?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
预设:这是对李大钊外貌和神态的描写。
乱蓬蓬的长发说明了李大钊受过酷刑的折磨。平静而慈祥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一种鄙视。
预设:父亲安定的神情描写,找到了父亲之所以这样沉着的原因,那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预设: 父亲对法官说的话,说明父亲不仅热爱革命事业,也热爱自己的家人,想保护家人。
预设:这一部分中,仍然不单单描写李大钊,还写了什么?
“我”镇定,保护了哥哥。
这和塑造李大钊形象有什么关系呢?(父亲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也得到了父亲给予的力量。)
四、情感升华 体会“照应”
1、师:就是这样一个对于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他视死如归,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声读读被害后地内容,读完后再读读开头,你又有什么发现?
2、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家人悲痛欲绝)
3、再回到文章的开头,一起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4、生:首尾呼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不仅在文章内容上做到多处照应,在谋篇布局的时候,也做到了照应,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前后照应。这样的照应,也能让人物形象更突出。
五、总结收获 落实练笔
1、师:课文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找到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写法(指板书)。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下面让我们动动笔,也来用上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让人物形象更突出好吗?
2、这是一位同学在写自己热心的伙伴时的片段。他在文中写了自己扭脚后,伙伴小宇着急地跑来,扶着他去医务室的事。其中有一个片段,谁来读读?
小练笔 小宇迅速凑过来,询问我哪里受了伤后,赶紧把我的手臂搭在他的肩上,吃力地扶着我往医务室方向走去。“别害怕,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他涨红了脸,满头是汗,安慰我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 ——《我的好伙伴》片段 |
3、读后你有什么发现?这位同学只对伙伴进行了直接描写,缺乏间接描写。咱们商量商量,可以加入哪些间接描写呢?(环境、我的心理感受)
4、分享交流。
六、作业
将小练笔修改、完善后,选择你身边熟悉的人物,选取恰当材料,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一个片段。
七、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直接描写(言行、外貌、神态)
结合(对比)
间接描写(社会环境、作者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