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不懂为啥又不问(章瑞华)
发布时间:2021-04-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章瑞华

【前言】  近年来,我发现科学课上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少,有的学生从不举手,问问题的学生更是稀少,“不懂也不问”成为普遍现象。于是就“不懂也不问”开展了一些调查,试图找到原因。

【关键词】“不懂也不问”  调查   思考

【正文】

教书好多年了,可在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我的学生问问题很少了,就算不懂也不会问老师,课堂上这样,课外尤其,为此我开展了调查,并对这一情况作了一些分析思考。

一、 问卷和座谈

为了搞清楚学生到底出于什么原因 “不懂也不问”,我先在所任教的班中展开一次调查。501班54人,有51人自愿交卷,统计结果如下:


情形分类

人数

百分比

1

没有问问题习惯

6

11.8%

2

不会的太多,问题幼稚,怕同学取笑

5

9.8%

3

不知问什么,怎么问

9

17.6%

4

老师太严肃,不敢问

4

7.8%

5

不好意思问

12

23.5%

6

有问题问同学

12

23.5%

7

大家都不问

1

2.0%

8

其他

2

3.9%

在问卷调查后,针对情形分类我随机找了10名学生(学号逢3、6)进行座谈,情形5和情形6两种情况比较集中,也有几名同学对情形3点头。

从问卷和座谈可以看出,8种情形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比较混合,因此可信度较高。同时我也发现8种情形中,有的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因为“不会的太多”,所以“不知问什么?怎么问?”问了又怕成笑话;因为“不敢问”、“不好意思问”,所以只得“问同学”或干脆不问。

二、原因追踪

1、师生关系一般,有一定距离。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太严肃,不敢问”和“不好意思问”两项合起来所占比率达到了31.3%,是所有情形中比例最高的,而这两种情形都和老师有关。究其原因,是师生沟通的不够,学生对“问”存在着很大的顾虑,学生怕老师,觉得老师不亲切看到老师老板着个面孔,总不见笑脸,学生问到点子上还好,学生问的不好,轻则面无表情,重则大声训斥,使学生敬而远之。

2、“同伴情结”的作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会的太多,问题幼稚,怕同学取笑”和“有问题问同学”都是“同伴情结”之使然。“不会的太多,问题幼稚,怕同学取笑”,这种情形往往发生在学习成绩属中下的学生身上,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学生不懂得太多,知识面相对狭窄、问出来的问题简单又很幼稚,很多学生觉得问了被人笑还不如不问,于是有的学生就把问题转入“地下”,在几个“哥们”之间请教,显然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3、学生的确不会问。

“没有问问题习惯”和“不知问什么,怎么问”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确不会问。由于目前科学专职教师还配备不足,起始年级的科学课不是由专职老师担任,没有让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可能是一个原因;再有就是教师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没问题了”,或不知道怎么问问题了。

三、几点思考

1、启发学生“想问”。

①蹲下身子,做学生的好朋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一碰到学生问了个“幼稚”的问题,就大声训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上课干什么去了”,或者学生问了个已讲过的问题,就说“讲几遍了还不会,你耳朵聋还是脑子进水了”,这样的话,不用几次,有那么一次,这个学生就再也不会问你问题了,同时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学生问问题前会问自己“我的问题会不会也太幼稚”、“我这个问题会不会惹老师来一顿训斥”等等。久而久之,也就“不敢问”了,更不用说那些个“不会的太多”的学生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不要太过于求全责备,要主动和学生沟通,打消学生在问问题前的顾虑,当学生问错问题或问出幼稚问题时,要耐着性子,不故意批评,而应鼓励,保护其好奇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而非畏惧,真正做学生的好朋友,不断增强自身的亲和力,这是解决“不懂也不问”的首要前提。

②从备学情着手,激活学生的好问。有学应有思,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学生发现了问题,解决不了,自然就会问老师。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备学情,然而我们真的做到了吗?“不懂也不问”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基础不好、能力差的学生,教学就绝不能“一刀切”,备课时就应充分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学生评价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不同的层次,把问题难度和学生的水平及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把疑问提出来,这样借助于学习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最终达到激活学生好问的目的。

③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想问”。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可以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鼓励学生“敢问”。

①以鼓励为主调,解除学生的顾虑。“一句暖心的话语,会使一个学生的学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趣,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教学家所证明,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在教学上运用。要学生肯提问题,首先要学生“开口说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得到老师的肯定,话自然越来越多,问题就会铺天盖地,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最近,你的学习进步不小,要继续努力。”、“不错,问题问的有水平。”“你快把老师问倒了。”等等语言应该经常出现在课堂上,为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敢于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不要说提的问题不好或毫无意义,问题的质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认真思考了,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了。

②同伴互助,共同进步。“合作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老师都讲究集体备课了,同学之间就更应该互帮互助,互做彼此的“小先生”,因为是同伴,因此无所顾忌,有什么问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因为呆在一起的时间长,生活上学习上经常互帮互助,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在互帮互学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然而学生又不可能什么都能自己解决,一旦结果不确定,他们就会找老师问个明白,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课上的分小组学习、实验这个优势,让组内的同学在分组讨论和分组实验时,合理分工,团结合作,互帮互学,尽量把一些简单问题在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问题再向老师提出,或寻求其他组的帮助,这样既避免了在课上全班讨论简单问题的弊端,又把学生共性的问题加以集中,不但提高了问题的质量,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教会学生“会问”。

新课改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开发,这其实就是如何教会学生“会问”的问题。

①允许学生“出错”。“会问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想问了,也敢问了,这时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在乐于思维后敢于质疑的前提。要使学生认识到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学生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②教师要做好示范。要学生想问、敢问,其目的是要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教师要做好示范,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科学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质疑;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表述不当、前后矛盾等情况,不要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指导或者请其他学生订正或补充;在预习科学课文时养成提问的习惯,自己看书,理解教材,划出重点和疑问,尤其是预习科学实验时,问问自己怎样选择材料?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等?并及时把自己想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总之,“不懂也不问”现象在科学课上比较普遍,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从启发学生“想问”、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会问”这三点着手,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想问”、 “敢问”、 “会问”,只有这样,“不懂也不问”现象才会慢慢从我们的科学课上消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