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木兰从军》一课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课文通过描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她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英勇善战的优秀品质。听了胡老师这一节课,有几点想法分享:
好的:
一、精心设计“主问题”,牵一发,动全身
《语文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理解内容,体味情感,咀嚼方法,欣赏语言,学习表达。所以说,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因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但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阻滞了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
胡老师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切入对课文的赏读时,以“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巾帼女英雄”这个问题引领了整个课堂的走向,既使学生进入了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思考,又架起了整节课的结构。既抓住了文中描写的重点,又颇具张力,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后来的许多问题都在此主干上衍生出来,课堂因此显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二、品味文中“关键词”,读一词,知形象
这是一篇极为简短的课文,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既生动又留有想象的空间,这大概便是胡老师总能成功地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感悟的原因。
一个“紧急”引导学生读出了形势的紧迫,感知了花木兰忧急的内心。对披、跨、渡、过这几个关键动词的赏读与思考,突出了木兰从军的辛苦。围绕“焦急万分”展开的想象,使得一位孝顺老父、爱护幼弟的花木兰形象深入人心。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在教者的解读下,异彩纷呈,学生的想象不断,丰满了人物的形象,读懂了字里行间的深情。
三、关注描写“留白处”,辩一辩,悟人心
课文中写道:“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胡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语言训练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成员,要求练习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思考,体验了人物角色,感知了人物的内心,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在课堂中我们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反应非常热烈,参与程度很高。
课堂上对语言的训练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战争彻底失败会有什么后果?(结果)你想怎样夸一夸花木兰等等。
几点推敲的:
1、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说法了吗?应该是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吧?而且在填空的时候不能一个空一个学生说,没有连贯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不利,应该在练说的基础上,让一个同学完整地说完。
2、在“焦急万分”的理解后,读了这个词,又说你还什么情况会“焦急万分”?其实学生在理解的时间已经讲到了,这个地方可以不说,或者练习用“焦急万分”说一句话更好一些。
3、在练习木兰说服家人的时候,一定要一个同学针对三个角色说服吗?我觉得任选一种角色就可以,或者愿意说几个就几个。
4、对“披、跨、渡、过”这几个关键动词的赏读与思考,设计得比较好,但是我觉得用得不太好。披、跨还可以,后面的“渡、过”,学生正要说的时候突然让他们看了视频,感觉很莫名其妙。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理解,再看视频,然后体会木兰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英雄的艰辛,更能让学生对她的勇敢顽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赫赫战功”的理解没有到位,学生只说到了功劳多,更重要的应该是功劳大。
王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