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的研究》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总结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构建流动儿童课外阅读支持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现总结如下:
措施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书香氛围
1、改善阅读环境。学校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课题组精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门口的电子屏上定期播放有关读书箴言,劝学名篇,名句古诗等,让缕缕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2、挖掘阅读资源。大力促进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每学期添置大量新书,图书馆实行全面开放,学生人手一张借书卡,周一至周五可凭卡借阅书籍,也可到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发放借阅登记簿,安排好班级小小图书管理员,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让好书流通起来。 人人有书读,处处溢书香的校园氛围已初步形成,大大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措施二:精选阅读内容, 制定推荐书目
市场上有关儿童读物浩瀚如海,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是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课题组本着“教育与趣味并存,细致与全面兼顾”的原则,教给学生择书方法,精心推荐阅读书目,真正让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经典著作走近学生。
1、给予学习定向,培养择书能力。对于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课题组从“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三个维度,给予正确价值导向,要求学生在择书的时候,考虑书籍的价值及适合度,培养学生辨别和择书的能力。
措施三:深入课型研究,探究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的开发,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课型研究,逐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1、明确课型的分类。经过共同商量讨论,梳理了出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读物推荐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结合课、绘本阅读课、班级读书会”。
2、了解各课型独特价值。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录像的观摩学习,集体的互动分享,了解各课型独特的价值。
3、深入实施课型教学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有计划地开展了13节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研究,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归纳提炼等活动,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初步构建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措施四:渗透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立足课堂,依托教材,在课堂中开展阅读活动,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根据读物的不同,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教会学生浏览法,即“随便翻翻”。
探求性的速读: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我们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每分钟大约能读200多个字,即所谓的“一目十行”。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求学生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包括圈点勾画、作批注 、写读书笔记、制作卡片、再创作等方式。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措施五: 开展读书活动,搭建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
我们精心打造校园读书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读书节为基点,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与经典为友、与好书作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进展情况
一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本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初稿和课外阅读推荐策略
依据学生课外阅读分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为孩子推荐书目的6种策略:
(1)推荐贴近孩子生活的书:这类书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共鸣。像《马小跳》系列、《窗边的小豆豆》、《青铜葵花》、《手斧男孩》、《皮皮鲁》、《乌丢丢奇遇》等系列书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2)推荐科幻类、探索类的书: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爱幻想、爱探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推荐的《我们爱科学》、《小百科》、《哈里波特》系列、《猫武士》、《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科幻类的书,引领着孩子历经了一段段奇异的魔幻之旅。
(3)推荐动物小说: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纯真的,而充分挖掘孩子内心的这份“柔软”,最好莫过于动物小说。读这样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孩子感触。如《我和狗狗的10个约定》、《我有友情要出租》、《狼王梦》、《再见了,可鲁》、《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小猪唏哩呼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推荐图文并茂的神话、童话故事:童话与神话是人类文明弥足珍贵的宝藏,它用一种浪漫温馨的手法为孩子们支起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孩子历史的变迁,真善美的价值。《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外神话传说》、《梨子提琴》等正是其中的佳作。
(5)推荐名人经典名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典的魅力是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拓展阅读经典名著更有利于学生消化与吸收。像四大名著、《童年》、《骆驼祥子》、《城南旧事》、《昆虫记》等这样的经典,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6)推荐新书: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书的种类更是日新月异。孩子们除了了解过去,也必须掌握当下。因此,适合学生读的新书,也是每个学期推荐书目的重点。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四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
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四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的一般模式。
1、绘本阅读课:此课型适合低年级段学生,其教学基本流程为:“教师激趣——联想品读——方法指导——自由赏读——拓展迁移”。
2、读物推荐课:此课程一般安排在每学期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向学生推荐本学期必读书目,了解学期阅读计划。其教学流程为“激趣导入,创设阅读情境——介绍书籍,了解书目作者,——走进故事,分享精彩内容——唤起期待,提出阅读要求”。
3、阅读欣赏课:课堂上或是品读整本书,或是品读精彩章节,或是品读写作手法等。其教学基本流程为: “整体感知——选择内容——品读分享——总结提炼——拓展迁移”。
4、阅读方法指导课:结合各年级课外阅读目标,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各有侧重,其基本流程为“提出教学目标——讲解阅读方法——范文引导——练习巩固”。
除了以上特色课型,还有“读书汇报课”“ 读写结合课”等在课题组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也逐渐得以完善。
四、收获困惑
(一)课题进展收获
1、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同程度提高了
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又采用了多种手段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而学生又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周学校图书室借书时,人人争着借书,课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
2、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开展读好书活动后,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面大大开阔了,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有学生说我从某本上读到了什么知识。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外阅读题考查中独立解题能力提高了。
3、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书能陶冶情操”“书是人的精神食粮”,的确是这样。这是一个学生在谈读书体会时说明的两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生已经逐步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好多学生对老师说,一天不读书好像一件事没做似的。从中可以看出读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存在问题
课外阅读课题的研究让全校师生受益匪浅,在收获满园书香之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课题研究至今,还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1、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课型的基本模式还没全部完成,另外三种课型到底如何操作不清晰。
2、对于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到底包括哪些读书方法,如何指导还不够明确。
3、虽然制定了各项评价指标,但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如何,还需跟进研究。
4、如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
5、如何处理好加强课外阅读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
6、怎样做到各年级的课外书籍的推荐。
五、今后打算
1、立足课堂,继续深入实施课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行点评—专家引领—反思提炼”等步骤,构建“读书汇报课、读写结合课、班级读书会”三种课型的基本模式。
2、依托教材,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的力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
3、优化评价,关注课题实施过程中,评价的合理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得评价最终能为学生的发展性阅读服务。
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