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逼着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这一学期开学以来,发生了一些令人印象颇深的事件,但主要都是关于家校沟通方面的。现在好像事件已经有所平息,但是,我作为班主任,不得不在家校沟通上说几句自己的一些意见。
首先,家长在处理孩子学习生活上的事情时,不说只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来换位思考,至少应该与孩子交流后,多点思考,多点观察。想一想孩子在给自己反应学习上的事件时是不是全面,有没有为了逃避什么而隐瞒了关键的事件;看一看孩子在交流后是不是在行为上变化或者思想上更加极端。至少这两点做好了,才可以全面有效处理家校沟通的问题。
第二,切莫听风就起雨。也许我们作为家长的人生不够顺利,甚至受尽屈辱而不得不弓着身子讨生活,所以情郁于中,引为自己的人生缺憾。由此处处为孩子设置保护伞,生怕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一点委屈或者责难。一旦孩子回家抱怨某某老师、某某同学,就火冒三丈,带着极大的情绪责问老师甚至企图对老师学生动手而后快。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让自己的孩子陷入一种孤立的境地,老师再也不敢管你的孩子,同学再也不敢靠近你的孩子。
第三,切莫把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要求当做多余。部分家长在面对学校、老师的要求时,容易产生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孩子交到学校,就应该由老师教育引导,没做好或者做不好就是老师无能,学校无理。这种甩手掌柜思想是把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和监护人责任抛诸脑后而把子女成才成人的家庭希望推给老师学校,也是现在泛滥的市场经济思想在教育上的硬伤。因为这部分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当做了生意或者一次交易活动。所以,学校、老师的规定、要求就容易在这部分家长心里成了多余的负担。殊不知,学校、老师也是人,绝大多数老师也是为人父母,深知教育的双向性和家庭的责任,你作为直接受益的家长都不愿意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作为并不能直接从你的孩子的成长中收获什么的老师又凭什么那么努力在你的孩子身上下功夫呢?
第四,切莫将社会上对老师的指责和为难用到沟通上。现在,社会上流行对老师高标准严要求,甚至要求老师要做道德上的圣人,学识上专家,教育上的孔子。否则,老师就是社会的公敌,民族的罪人,家长的仇人。于是乎,动辄批判教育,指责为难老师的事件成了社会上最津津乐道的茶余饭后。甚至报刊杂志上电视广播里关于某地某校某师的种种劣行你方唱罢我登台。殊不知,老师不是圣人,他也会犯错;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它也会受到影响。况且,指责为难学校、老师的人往往已经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有模有样了,或者至少不屑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里。家长动辄电话警告威吓老师或者直接电话举报某校某老师的行为算不算迎合了当前的社会呢?正因为老师不是圣人,所以他家长一样有亲朋子女,有家庭,也有感情,有了感情才能参与教育,对于指责和为难甚至是刁难,会给自己的孩子班级带来好的学习环境吗?老师面对指责,能够平静地走进教室上好每一节课吗?最终的受害者又会是谁呢?我想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第五,切莫猜疑老师。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被猜疑而无信任。可以说现在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老师是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在职业道德上提出了超乎其他任何行业的标准和要求。比如在病假规定上,教师在一年中超过三个月病假的,可能终身麻烦了。但是在其他行业里却是严格保护生病员工的权益的。换句话说,有点不准教师生重病的意思。况且,我在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还没有碰到那种对学生弃之不理的无良老师。所以,对于老师作用于你的孩子身上的教育行为,如果你不能够理解,你也应该相信老师,相信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是希望也愿意把你的孩子教好的。如果缺乏了信任,教育就变成了攻击对方的战场,孩子就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你愿意吗?
当然,也许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但请你给我们时间和机会。像信任你的孩子一样信任你的孩子的老师,因为没有哪一个老师希望自己教的学生将来成为别人批评指责的笑料,就像你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比别人差一样。
套用一句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