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一起成长的日子(陆峥)
发布时间:2018-02-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峥

刚步入社会初为人师的我还略显稚嫩,虽然在大学里也学习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走出学校才深感自己实践经验的匮乏。不管是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我都有待学习。或许正因为这样,低年级的课堂上就频频有孩子发生“事故”,来找我,让我不知所措。

这学期发生最多“事故”的孩子叫轩轩,第一次见他就感觉他是个可爱、讨人喜欢的聪明孩子,接触下来的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课堂上他都能积极地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的聪明有时让人匪夷所思。

每节课上我都会根据记录本上的情况给表现好的同学一张贴画,有一次他“偷偷”拿了别的同学的贴画,当天晚上我收到他妈妈的信息,他问我为什么公开表扬集满10张贴画的同学名单里没有他儿子,可他儿子带回来的本子上贴了10张贴画。记载本上是我一个一个贴的,怎么会出错呢?我很疑惑,本着宁愿相信一个学生,绝不冤枉一个学生,我先和他妈妈说让他明天把记载本带回来看看,可能统计搞错了。

当天晚上我又接到他妈妈的电话,和我说明了真相,是他儿子拿了别人的贴画贴到了自己的本子上,于是我就问了他妈妈,为何这些小孩会如此看重这些贴画呢?原来是他妈妈见他平时有些调皮,于是答应如果老师奖励他贴画,家长就奖励给他买乐高玩具,所以这孩子大概是特别想要得到这份玩具,于是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欺骗妈妈吧。他的妈妈恳请我给他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机会,让我不要在班级里公开批评他。

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思考,第二天早上我就在班级门口等待他到校找我,我想他是一个好强而且自尊心的孩子,也许我在全班面前批评他会让他觉得丢脸,最后不但没有改正他的毛病,还使他厌恶老师和学习。于是我没有公开批评他,他见我门口看着他,就停下脚步,向我走来,似乎有些害怕,我先见他先给他一个微笑,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对这件事的处理不能粗暴,一定要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更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先听他说,他和我说完后,我就先表扬他很勇敢,能知错并认错。接着,我又给他讲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他从小就要诚实,不能撒谎.谎言说得多了,慢慢的失去了大家的信任,那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想一想,爸爸妈妈不信任你,老师和同学不信任你,那有多可怕。所以,人要有一颗诚实的心,不能撒谎,这一点要从小做起。他朝我看看,似乎有些触动并点了点头。最后我还和他拉钩,说这个事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只要你以后不再犯错,老师还是会喜欢你的,他眼里泛着泪光望着我,我想他应该是听懂了我的意思。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较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因此我在教育实践中,尝试着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需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赞赏他们的成绩,收到了初步的成效.这件事之后,我发现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他增添了许多自信,也经常和我聊天。根据他的这一心理,我决定将计就计。我从这个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快的优点入手,以他一次不举手就随口答为突破口,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肯定了他回答的合理之处。而后的一段日子,我有意识地对他多次赞赏,有时甚至用夸张的表情、惊讶的语气说“你真聪明。没想到能回答地这么好!太棒了!”从此,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认真完成,上课乱动的现象也有意识地控制。

经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尊重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确实,获得他人的赞赏与肯定,达到自我实现,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的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这种需求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在追求社会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实验心理学对酬谢和惩罚所做的研究表明:受到表扬后的行为,要比挨训后的行为更合理、更有效。真心诚意地赞扬对方,鼓励对方,自然而然地使对方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这就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心理契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