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廉洁梦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3) 何旺平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正廉洁是妇孺皆知的,被老百姓称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存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生前廉洁是包拯的做人之道,死后廉洁是包拯的后代家训,是世人的千古佳话。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闾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石头是经过许多次的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但它毫不畏惧。它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后两句是写石头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诗中的清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洁白的石灰。二是诗人借石灰的“清白”来表明自己最终的追求和远大的志向——不同流合污,不畏艰难,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廉洁自守的立于天地之间。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赞美,也是于谦一生都坚守的为人准则。
如果人人廉洁世界会更美好,国家会更强大。人与人之间会更信任,更和睦。也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想尽手段。
我希望世界是这样的,这也是我的梦,我的廉洁梦!
做廉洁的人
武进区城东小学六(3)郭雨晨
廉是廉明,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清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简而言之,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清正廉洁的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提升自己的品德,敢于与恶势力斗争。
曾经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觉得怠慢了自己,将驿吏打了一顿。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 海瑞带了一大批差役,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作罢。
春秋时期的子罕,同样不收别人之礼。
那时,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而不接。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财产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你的宝,我也失去了我的廉洁。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若人人清正,则社会也会廉洁。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
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指导老师:谢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