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发下来的,说老实话我已经忘记了,这点实在很惭愧。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吸引我的不是其他,而是封面上的这5句话:“最具操作性的作文教学规程。最具迁移性的作文教学方法。最具冲击性的作文教学架构。最具人文性的作文教学情怀。最具挑战性的作文教学革命。”这就意味着这不是一本纯理论性的书籍,我更关注的是它的“可操作性”。因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我实在只能算是个还在不断摸索的门外汉而已。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主人公——管建刚老师,很难想象,这个在我看来是作文教学中“诸葛亮”的人物,读师范时数学是他的强项,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选择教高年级语文。可要知道他是一个语文考试总过不了80分,怕语文、怕作文的人,在这样的困境下,他奇迹般地萌发了强烈的言语冲动,他不气馁,不消沉,也许是否极泰来,他的诗陆续发表……一路写下去,他到后来竟不怕作文了,还著了三本书《不做教书匠》《作文魔法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更重要的是经过他教导的孩子,已经感受到了通过写作在描摹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命状态。我想后者才是对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这几个字的最佳诠释。
革命之一:解决了学生的作文素材。他说:“写文章,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民以食为天’,‘米’是大事”。他要求学生每天用三五句话机一件事,叫做“每日简评”。他教给学生两个“绝招”。(P82——P84)(1)“推想法”:闭上眼睛,从早晨开始往后回忆,或者从此刻向前推移到早晨,一节课一节课地想,一个课间一个课间地想,一个游戏一个游戏地想,一个争吵一个争吵地想。
(2)叫“静默法”:闭上眼睛,安静地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他。人,一安静,思想就活跃起来,你越是想静下心来,一天的事情就越是蜂拥而至。这些跳出来的事,往往就是心灵深处牵挂着的事,有想法的事,值得记录的事。
“每日简评”,使学生筛选、积累材料的能力越来越强,关注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一种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这其实也是一种积累,一种语言的习惯性积累。我们班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尝试着进行语段的积累。这缘于三年级下半学期的那次抽考,抽考下来我们班的作文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语言很空洞,这和平时我不够注重他们的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在此之后的每个月我都会推荐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每天摘录其中的一些经典语段,并且每礼拜背诵其中的3段(当然也可以从他们自己的读物当中进行摘录),2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确实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但有一点我明白,虽然这项积累已经变成了我们班孩子的一种习惯,但仅仅只是习惯,有部分孩子还是将此视为负担。这也是我的困惑,但是从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之二中,我或多或少得到了点启发。
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之二:解决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问题。他创立了《班级作文周报》。其实所谓周报,它的成本并不高,就是由打印机打出的,上面经过排版,正反两面印有学生作文的A3纸,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张不过1毛钱。但我们知道这需要花去语文老师大把的时间,但他就是这样坚持做了。因为《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状态,可想而知,学生很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想写出好文章,能够上报,能够发表。不仅如此,这位足智多谋的管老师就仅《班级作文周报》这一点子下还有三大动力系统:(P26——50)“等级评价”,“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级评奖”(P27——P35)设计了坡度式激励方案:从“刊用纪念卡”开始,到“作文新苗”、“作文小能手”、“班级小作家”、“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调动学生的兴趣。 “积分活动”(P35——42) 是为了稳住学生写作兴趣的“连环计”。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每发表一篇多少字数的习作,就获得一张相应分数的积分卡。而这神秘的积分卡就是名片纸,印上如下的话:祝贺您在(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愿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稿费活动”(P42——43),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写作文,管老师还给学生发起了稿费,《班级作文周报》“发稿费”是激发写作的动力。当然稿费也不是真正的钱,而是一张模拟稿费单,但我想童真的孩子仍会把它们当成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