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课外阅读指导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自主识字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话、说话、作文等各种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有很大作用。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积极关注才能映射出它的光芒。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调动智力因素,还要调动非智力因素。过去我们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情感因素。实际上,情感调动是调集动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使之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积极的心理反应的过程。而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阅读离不开情感的调动。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融洽师生关系,情感互动。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态度,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张扬其个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除了利用图画、实物、音乐、表演、讲故事、读儿歌、猜谜语等手段,还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亲历体验,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三)、表情朗读,加深体会。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至关重要。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我常常要求学生读书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并且边读边想。读时仔细思索,脑海里不断出现问题,又不断地自己消除问号。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应虚心向别人请教。
读书时,养成多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轻易放过,借用工具书,参考书加以掌握、理解,提高自学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圈、点、划、写,一定能读出个中滋味。另外,读书应是日常要做的事。每个人应合理安排时间,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具备较好的语文素质。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遨游在书海里快快长大,展翅飞翔!
四、注重学生与阅读阅读材料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与阅读材料的对话,学生与阅读材料的对话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推进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材料向阅读者输出信息,学生也在向阅读材料输出信息。无论阅读的哪一个阶段,阅读者都要向阅读材料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阅读者还要随时把自己的感知、补充、反思、评判等,反馈给阅读材料,让阅读材料来验证,看其是否正确,是否与阅读材料有联系,并使阅读材料信息和非阅读材料信息融合起来。
比如,有些学生在阅读《守株待兔》时,最初获得的认识是,那个种田人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懒汉。然而将这一信息反馈给阅读材料,就可能得到否定的回答:种田人放弃种田,但他一直守着树桩,而守树桩也消耗了他的精力和体力,也是一种劳动。这时再向阅读材料提问,阅读材料就可能告诉我们,种田人之所以一无所获,不是因为他不劳动,而是他误把偶然当必然,犯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再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阅读材料还可能给我们这样的信息:种田人最终一无所获,还在于他没有做好几手准备,不善于应变。他做事单打一,不能做到同时两手抓或几手抓。要是他能见机行事,及时改变主意,或者在守树桩的同时继续种田,他就不会落下贻笑大方的下场了。这个阅读过程,是一个学生与阅读材料多次对话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不断矫正不断深化的过程。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与阅读材料对话,正是为了使人能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更丰富、更正确的认识和感受。
“教无定法”,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也难把某一种方法孤立地进行运用,重要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周围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