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了解《史记》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它的作者是——(板书:司马迁)
3、找一找文中有一段话介绍了《史记》,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研读:(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1)这段话有了哪几个关键词语来介绍《史记》?(13年完成;52万余字;辉煌巨著;)
——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借助上面的词语感受《史记》的恢宏,写的时间长,字数多)
读读下面的一段话,你对《史记》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 526,500字。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你能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吗?从“绝唱”你能感受到什么?(文学造诣达到最高水平,可以跟屈原写的《离骚》相提并论媲美)
通过了解《史记》的有关资料,你一定感受到了什么是“辉煌巨著”,带着这些体会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要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读书之中去。
了解了《史记》,就一定对它的作者司马迁又多了一份敬重,这个人在西汉时期是做什么呢?你有什么了解?
引导明白“史官”——“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负责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一位“史官”耗尽自己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写成一部巨著,读到这里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质疑)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板书:原因)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经过)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
5、现在你知道“发愤”就是什么意思?(很坚决、很努力、下决心做好一件事情、不顾一切……)
6、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课题。(意志坚定地读;态度坚决地读;义无反顾地读;不顾一切地读。)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预习过课文,肯定积累了很多词语,谁能读一读
黄河岸边 英雄故事 父亲影响 四处游历
泪流满面 临终嘱托 研读文献 整理史料
飞来横祸 入狱酷刑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克制耻辱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发愤写作 耗尽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1)要注意读正确,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
(2)读读这四组词,想想它们分别对应哪些段落?
2、默读课文,思考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原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3、借助这些词语,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自然段):生活环境、父亲的影响以及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促使。(原因)
第二段(第3自然段):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经过)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结果)
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从小受环境、父亲的影响及父亲临终的嘱托,在遭遇飞来横祸时,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环节三、精读感悟、了解原因
过渡: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1、2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交流:
1、黄河文化熏陶、英雄的影响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学生交流: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补充资料: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
(3)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4)回读一: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源自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
2、受父亲的影响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有了丰富的知识,想做点事……)
(2)“四处游历”什么意思?能换成“游览”吗?(明确:游历——到远地周游考察,重在经历。游览——从容地行走观赏风景,重在观看、欣赏)
(3)司马迁是怎样游历,积累历史资料的呢?读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体会。
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
(4)透过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
(5)这就是“四处游历”,绝不是“游览”风景名胜,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6)回读二: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7)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源自父亲的影响。
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学生交流
(2)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关注有颜色的词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我看到奄奄一息的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地说着话;我听到父亲对儿子说,我死之后…… ;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
(3)指导朗读:
那一刻,父亲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说--------
那一刻,父亲深深凝视着司马迁的眼睛,颤抖地说--------
那一刻,父亲强咽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以“父亲:”开头,写几句话。
交流:
我一定会完成史记,写出一部前无古人的史书。
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2600年的历史。
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我一定要写一部详实可信的史记……
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7)回读三: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8)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源自父去时临终的嘱托。
总结过渡:同学们,你们都是善解人意的孩子,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的影响和临终的嘱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我们明天课上再学)
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1——3
积累出自《史记》的成语10个
板书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原因:环境影响 临终嘱托
经过:飞来横祸 忍辱负重
结果:耗尽心血 辉煌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