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为友
——也谈古诗文的诵读
把“古诗美文诵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来开发建设,虽缘起偶然,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当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启动后,我们马上把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提到议事日程,我们的思路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在资源,发挥传统优势,彰显学校特色。
一、“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在学校每天的晨读时段里,校园里常常回荡着琅琅书声,其中也不乏这样的情景:大黑板上挂着一块抄写着一首古诗的小黑板,一名学生正在教大家学古诗,那样的神态俨然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师,下面的同学齐刷刷的,认认真真地学着;当上课的音乐响起,许多班级就会背诵着古诗,作为课前准备活动……这样的场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习课外古诗文的情况,在全校各个年级班级开展的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能否把师生的这种自发
行为提升到学校层面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建设呢?
1、关于自学古诗文现状的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课外诗文学习情况(包括自学与班级集体学习)、师生以及家长对学习课外古诗文的态度等。从调查中,我们发现:①学生自学课外古诗文的人数较少;组织集体学习的班级比率占全校的60%。②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较浓,但因个人学习能力有限、课外其他活动较多等而无法坚持学习。③老师、家长认为,课外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很多家长建议,学校、班级要尽量抽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这次调查让我们认识到:课外古诗文的学习是学生的需要,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虽然部分班级已经开展,但只属于零敲碎打,随意性很强,尚未形成规范的内容体系与评价机制。
2、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校本课程”做出这样的说明:“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实际、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的特点:
⑴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多层次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能力。
⑵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力的补充,是两级课程和本校资源的结合与配合。
⑶校本课程在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上有自己的特点,它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评价上更灵活、更自由。
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它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3、对古诗文学习的认识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伟大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古诗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加强古诗美文的诵读,能够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植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可见,让学生识记、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师生的要求。学龄儿童6—12岁时候,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接受文学的熏陶,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最可行、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对优秀诗文的诵记与研读。而教科书上所呈现的诗歌、文章是有限的,只靠这点内容远远不能达到现代语文教育的要求。
我校属于城镇小学,学生家长知识素养较好,对学生诗文的学习积累十分重视;同时,老师与家长也发现,城镇的孩子接受影响很多,浮躁不静是普遍的心理问题。学习诗文,有利于形成“宁静致远”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培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
因此,我们认为以“古诗美文诵读”为主题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符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了解语文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培养当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此目标,我们将“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终目标,作如下定位:
引领学生感受古代优秀诗文的魅力,吸取优秀诗文的文化营养;通过诵读,积累好词佳句,,能背诵经典片段、篇章,并能学以致用;培养热爱阅读,热爱语文,热爱祖国及世界文化的情感;感悟优秀诗文里蕴涵的人格魅力,做“真、善、美”的人。
三、“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
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我们既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也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2、注重“生本”, 资源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有活力的,应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我们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坚持“生本”理念,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兴趣喜好为基础。同时,也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及时引进新鲜的文学作品,不断充实校本教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3、体现主导,尊重自主。
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古代文化还比较陌生,所以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兴趣与视野,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自主地进行教材开发,可以结合古诗文教学推荐作品让学生学习。如学了李白的《静夜思》,可指导学生学习一系列李白的诗篇:《古朗月行》、《赠汪伦》等,对诗人的创作风格有大体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学了《木兰从军》,学生会背了《木兰诗》;学了文章《西湖》,学生背会了《钱塘江春行》。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推荐一些诗文:早春,朦胧的绿意,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引导学生诵读韩愈的《早春》;春暖花开,桃花压枝,学生不觉吟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在比赛中取得了佳绩,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最好的写照……
学生如果一直被牵着鼻子走,自主性得不到发挥的话,学习效率将会大大降低,从而事倍功半。因此,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能读懂的诗,交流后推荐出一首大家都喜欢的诗作为“每周一诗”,全班诵读。根据学生一月中背诵的数量和“每周一诗”的被采纳篇数,评出“每月一星”等。
四、“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1、课程内容与教材开发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主编写供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形成规范完整的校本教材,是实施校本课程的最基本的保障。在整个编写过程中,不仅仅追求教材形成的结果,更注重于它的过程,我们鼓励并建议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视野,选择并提供大量的文本教材,其中不乏经典的古诗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优秀诗文,在选择推荐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与感染,更激发起对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为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方面作了以“规范固定+灵活开放”为特色的尝试:
【 固定式教材 】
在校本教材的组稿中,参与编写的教师按学段分成三个小组。根据学生学段学习心理的特点,每个学段在内容的组编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学段(1—2年级):浅显的古诗,韵律优美的儿歌,生动浅显的短文等。
第二学段(3—4年级):古诗(深奥的除外),生动的散文、故事,浅显生动的诗歌,以及关于本地风土人情的诗文等。
第三学段(5—6年级):古诗词,古典优秀诗文节选(如《论语》、《诗经》等),经典的现当代诗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长征》等)、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关于德清风土人情的诗文等。
组编后,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形成了6册“古诗美文诵读”教材,每册共收文40篇,供学生一学年阅读。每篇诗文以“经典例文——快乐赏析”为版块编写,在“快乐赏析”一栏中以孩子的角度提出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赏析品读。
【 活页式教材 】
为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提出了这样的倡议:各年级除已编定的教材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学生优秀的习作、教师的下水文、校园新闻作品等,形成各年级“活页式”的教材,在下一轮教材修订时择优录用。这个举措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是阅读上,而且在习作的积极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触动与激励。
2、三种基本课型的塑造
【琅琅诵读型】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诗文,就十分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理解感悟能力有限,有时甚至因为表达能力的限制而常常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形,可以降低教学要求,以初步的感悟为基础,重在学生对相关诗文的朗读背诵指导方面下工夫。教师们坚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语文学习观。因此,“诵读型”成为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课型,这也是语文教学自古以来被认同的基本模式。
【细细感悟型】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在含义深刻、语言优美的诗文学习中,教师抛却烦琐的分析和日常语文教学中过于细化的练习,重在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受文本、感悟内涵,并将自己的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朗诵、书写、绘画等,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这种方式更适合中高段的学生。
【延伸拓展型】有些文本,是一个话题的引导,如关于春天、关于动物、关于名人等。由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局限与文本,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启发,搜集相关话题的阅读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认知与感受,来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乐趣。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他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积累,会爱上语文,这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想性的目标。
当然,这三种课型是无法分割的,我们不主张面面俱到,在实施中力求突现重点讲求实效,所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创造性。
3、师资与时间的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语文老师为师资配备,但因为一直以来“以教科书为本”的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屑一顾,这给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带来了理念上的障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校本课程根本无法实施,费尽心血编写的校本教材也只是一堆废纸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对教材的喜爱与感悟,是实践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引导教师在新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校本课程的知识,使教师明确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也组织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学习校本教材,培养其对校本教材的关注与热爱。
我们在时间上作了具体的规定,1—4年级(已实施新课程)每周一节的“地方与校本课”、5—6年级的“兴趣课”为“古诗美文诵读”时间。
同时,为营造学校诵读古诗美文的氛围,特设“周五学古诗”时间。利用每周五早操后的15分钟,由语文组老师通过学校广播系统带领全校师生学古诗。每逢到了周五,每位老师跨进自己的教学联系班和学生一起诵读古诗。
4、教与学的评价策略
形成规范、有效、操作性强并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校本课程的有力保障。
【教的评价】在教师教学评价上,我们坚持以“科学性、创造性、全面性”为原则,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创造性的教学、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进步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作出评价,并以“加分”的方式纳入“教师学年工作考评”,对成效优异者给予精神与物质的褒奖。
【学的评价】在学生学的评价上,坚持以“过程性、参与性、发展性”为原则,从学生日常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在诗文学习的积累与进步(主要通过口试、笔试及相关方面获奖来测定)等方面来评定成绩,并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与“学生学期素质发展报告单”,也作为学期评优的一个依据。
五、“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分析
2005年学校“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来,其诸多益处已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学校学习、文化氛围的形成。
校本课程的教学,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整个校园书声琅琅的氛围里,从物质到精神感受到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学校物质环境上,也因“古诗美文诵读”有了较大改观,学校的走廊过道悬挂了以诗词为内容的师生书法作品,校园的草坪花坛里,也安插了一些铜牌,上面题写着描写春光、花卉的名诗佳句,如杜甫的“可爱深红爱浅红”就与紫红山茶、粉红杜鹃相映衬,柳树正在贺知章的《咏柳》旁萌发绿意。此等氛围,让人不爱也难!
2、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业务素质的提升。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新更实的理解,帮助教师树立了大教学观。在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也深感压力:孩子们都能流利地背诵几十首古诗,作为老师怎好落后呢?压力与动力并存,教师们,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文学作品的自学上有了更多的自觉性,语文素养也在学习中逐渐提高。同时,为顺利地实施校本课程,教师们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3、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展,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生动活泼的内容,迎合了学生好新奇的心理;立竿见影的直接评价,使学生感到成功感;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容易在愉快教学中产生兴趣,许多平时对语文不怎么兴趣的学生也逐渐迷上了语文。在学习中,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丰富了语言积累,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学校发展、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我校在“古诗美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有了一些经验,但还显得稚嫩,还需要作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愿意把它当作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勇气和智慧,引领领学生以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校通过开展古诗美文诵读诵读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真、善、美”的种子,一定会在春天开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