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播种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修订后的新大纲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改版后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图画,生动直观,与旧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学生心田中播下美的种子,同时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一种美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特点,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
1、提问入境
在教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国标本第六课的《一株紫丁香》的重点部分“同学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教师窗前”时,我启发学生通过自读找出答案,再全班交流。一个学生说,是为了消除老师一天的疲倦,学生随即读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读得虽然很通顺,但是没有感情。我说老师为什么会感到疲倦呢?老师一天究竟干了些什么?学生回忆了老师一天的工作后,我又让学生看图片,听介绍。在老师娓娓动听的解说中,学生发出了老师真辛苦的感叹,我欣慰地说:“老师工作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生活得愉快一些。”学生再读这段话时,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十分感人。
2、板画入境
“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情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反之,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一株紫丁香》这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我边听边画紫丁香还在画的相应位置写上“作伴”、“唱歌”、“感谢”三个词,然后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送给老师的不只是一株紫丁香,更是敬重老师、关心老师的一颗心哪,然后就在画的外围画上了一颗心。(如右图),如此形象美观的板画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看板画背诵课文时,背得情真意切。
在教苏教版上册识字6中的“海岛”的“岛”时,我问学生怎样记住“岛”字,学生说“岛”字就是一只鸟站在山上,我就画了一座山,在山上画了一只鸟,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还要画上水,因为我爸爸带我去过一座小岛,是坐船去的,于是我边画水边说“岛”与一般的陆地不一样,它四面环水。然后老师让学生说出黑板上的这幅画的意思,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岛”字,也记住了“岛”的字形。我把对生字的分析讲解变成了对画面的欣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的海岛之上。(如右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情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而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音乐入境
音乐是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给人以最大限度的想象和无限的美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一株紫丁香》时,课前让学生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课中让学生听着《灯》的童声合唱,看着满天繁星下老师在灯下工作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引入到深夜来到老师窗前的情境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发自内心地劝老师快放下手中的笔,赶快休息,因为明天还要工作,要注意身体。而在朗读时,读得轻缓、优美,好像生怕惊醒了困倦的星星,打扰了伏案工作的老师。
4、想象入境
爱因斯坦曾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方法。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丰富,使学生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所受到的审美教育也不再是空洞和肤浅,而是更加具体和深刻。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中写到“蝴蝶谷里的景象十分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假如你们都是黄蝴蝶,教室的过道就是蝴蝶谷,你们会怎样飞舞呢?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壮观”一词,然后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描述出来。通过学生的表述,我发现他们已经把满山谷的黄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忽飞忽停、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聚忽散的样子想象了出来,学生仿佛进入了台湾的蝴蝶谷中看到了真正的黄蝴蝶一样。
5、回忆入境
《一株紫丁香》中当学生说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感谢老师时时把他们挂牵时,一名学生说不懂“挂牵”的意思,我遂引导学生回忆老师关心学生的事情。学生说天凉了,老师提醒我们添加衣服,防止感冒,写字前,老师提醒我们注意姿势,预防近视。上学、放学,老师提醒我们排好路路队,注意安全……这时,我点拨道:老师时常把你们放在心上就是挂牵你们呀。明白了“挂牵”一词后,学生在朗读中都表达出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6、表演入境
《一株紫丁香》的重点部分学完了,学生们通过探究、朗读、背诵已经明白了同学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了,我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情实意有没有直接告诉老师,有的学生说告诉了,有的学生说没有。教室里一下子争论起来了。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各自的理由。学生很快从第一自然段中“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的诗句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学生并没有直接对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愿,而是对紫丁香倾诉了自己的心声。于是老师让学生把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演出来。学生积极揣摩句子的意思,设计表演的方案,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小手上台表演,只见他们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挖坑、栽树、培土、浇水,还不时有人把手放在嘴上做“嘘”的动作,提醒别人轻点,别打扰老师。栽完树,他们有的还把写着自己心愿的纸条,挂在了树枝上,有的还轻轻地对紫丁香倾吐了心里话:紫丁香啊,紫丁香,你快快长大,长出绿的叶,开出紫的花,陪伴深夜工作的老师,为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吧!通过表演,学生忘记了课堂,忘记了本我,仿佛置于美好的境界中了。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美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高一层次的要求。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而获得美感和教育的能力。对于语文而言则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品味文学形象的意味。
1、在比较中品味美。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描写蝴蝶赶来聚会的情景,可以这样教学:把第二节中的关键句“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改成“每年春季,一群群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一起飞到山谷里来。”让学生读读,比比,说说两个句子的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品味出原文中的蝴蝶就像人一样,他们约好美好的春天在蝴蝶谷聚会,为了不失约,它们不顾路有多远,都要想方设法按时赶到。这些蝴蝶五彩缤纷、充满生命活力,多么可爱呀。通过比较,原文使用的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重复,还给人丰富的想象。
2、在想象中感悟美。教学“有的山谷中好多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句时,教师让学生把用闪光纸剪成的五颜六色的蝴蝶贴在画有山谷的黑板上,全班同学一齐动手,黑板顿时成了蝴蝶的天地。在灯光照射下,这些蝴蝶闪闪发光,非常美丽。学生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蝴蝶,都惊喜地喊道:“啊!好美呀!”这时引导学生说说远看这么多蝴蝶就像什么,一阵风吹过,这些美丽的蝴蝶又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贴贴、看看、想想,理解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意思,打出了各种各样的比方。又通过想象,感悟出轻盈的蝴蝶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的神奇画面。
3、在图文对照中欣赏美。《美丽的丹顶鹤》的第二、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地描绘了丹顶鹤的美。我让学生整体感知后,在文中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的句子,图文对照,反复诵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给读得好的学生颁发“小小播音员”荣誉奖。最后,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印好的丹顶鹤轮廓线内涂上颜色,学生边回忆课文内容,边给丹顶鹤涂出红红的头顶,黑黑的颈部和翅膀边儿。完成后学生争着把丹顶鹤贴在画有水草、芦苇的黑板上,互相观赏各自的杰作。老师问学生丹顶鹤这么美丽、高雅,你们想不想变成一只只可爱的丹顶鹤?学生群情振奋:“想。”现在你们都成了美丽的丹顶鹤,请你们向大家展示一下风采,作个自我介绍,做几个高雅的姿态。学生十分自豪地说:“我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我有一身洁白的羽毛……”通过观看、评议,大家选出了最可爱的丹顶鹤。在学生欣赏了丹顶鹤美丽的风姿后再让学生看板书背诵课文,学生还能边背边做丹顶鹤的动作。
4、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美。低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国标本课文《家》时,教师设计了小鸟、小鱼、种子的角色表演,激发了学生主动表演的热情。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的意思。学生戴上各自喜欢的角色头饰,学着小鸟飞、小鱼游的动作边演边说:“我是一条小鱼,我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小河就是我的家。”“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在树林里飞来飞去,把窝建在树林里,树林就是我的家。”表演的学生演得准确、传神,活灵活现,观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动手、动口、动脑,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他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仿说仿写让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指学生在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了重新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教材中许多作品都有很大的开放性,言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应抓住文本预设的这一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的填补,使他们接近文本,接近作者,接近主人公,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
学完了《乡下孩子》,在学生的读出了乡下孩子的心灵手巧和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后,让学生仿照诗句,采用师生对说的形式,创编出新的诗句。师:割一篮青草,生:乐坏了可爱的小羊。师:拾一把稻穗,生:逗乐了威武的公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整首诗就像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在给盲婆婆讲话。婆婆因“盲”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变得暗淡无光。这位小朋友想到捉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让寂寞的盲婆婆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让她想起童年难忘的欢乐。这个小朋友的心地多么善良,想法多么奇妙,而诗句又是多么整齐、优美。尤其是“歌声会……歌声会……”这两句,学生特别喜欢。我让学生学完了这段以后,展开联想,运用这样的句式,看图想象创编出新的诗句,通过读、比、改,学生写出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
听到小鸟欢快的歌声。
歌声会把您带进花园,
想起牡丹花美丽的笑脸。
歌声会领你飞向太空,
看到祖国美丽的山河。
歌声会带你……
读完《家》一文后,教师深情地说:“课文写得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做回小诗人,学着课文中的样子做一句诗吧!”于是出示小黑板:
竹林是( )的家,
草原是( )的家,
( )是( )的家,
( )是( )的家。
学生反复观察思考,说出了:
竹林是熊猫的家,
草原是骏马的家,
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教室是小朋友的家。……
有的学生还能独立创编出四句连贯的诗句:
沙漠是骆驼的家,
南极是企鹅的家,
森林是老虎的家,
海洋是蓝鲸的家。
学生虽然是模仿,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对低年级而言,模仿还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产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