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接触亲近母语,到真正开始正规化地操作,感觉自己班的孩子们一直在认真地跟着步伐前进,虽是短短几周,但感觉孩子们在早间晨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听到上课铃声,孩子们便会自觉地拿出自己的《日有所诵》开始朗读相应的单元;每天中午午饭过后,按照座位顺序排列,孩子们提前一天回去熟悉自己要讲的亲近母语课题书目《中国老故事》,每日的中国老故事也成了孩子们饭后的精神甜点;每天中午一点半,别的班孩子是准时下课玩耍,我们的孩子很开心地迎来了他们的午间静读,从刚开始的无法坐定,东张西望,到现在能够平静地专注在他自己的书本里,不闻窗外的喧嚣,我想这是一种进步,一种习惯的养成。
说实话,感触最深的是在学校安排的第一次支教活动。因为自己所教的年级是三年级,而支教对象是农村的五年级的孩子们,所以
在去支教之前,特意准备了一堂五年级的图画书《大脚丫跳芭蕾》。在自己学校也进行了几次磨课,感觉孩子的反响很不错,发言积极,善于去观察发现,也会通过观察图片去感触内心世界的变化。就这样,满心欢喜地想去把我们亲近母语的阅读理念带给那里的孩子,可是当真正接触了解了之后,我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也仅仅只是保证孩子不饿不冷就好,至于学习,能学便学,不能也罢,更别说是在家看课外书。从和他们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从没有见过图画书,也不知道什么叫图画书。可想而知他们平时的阅读量是少之又少。当我告诉他们什么是图画书,怎么去看图画书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兴趣,看到了他们的激动。可当我真正上课时却发现孩子们很羞涩,想表达却不敢,想说却又怕自己说得不好被人笑话。经过几番的鼓励才勉强有人举手回答。有些举手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也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些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一刻,我发现了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的大,大得我们必须马上重视起来,大得刻不容缓,本以为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以为相信只要一直坚持,孩子们就一定会越来越好!可发现不是那样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再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支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变化是如此的明显,从一开始的羞涩到后来的大方提问,从一开始的站起来哑口无言到现在的口若悬河,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孩子们对图画书的渴望超乎了我的想象。从他们班主任口中得知,他们一到月末就不断问她我什么时候会去。听到这样的话简直是比吃了蜜还要甜。
从自己班上的孩子和支教的孩子身上,我明白了:不管是谁,多大,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对知识永远是渴望的,永远是得不到满足的。我只想在物质横流的社会里,给孩子们留一片纯净的空间。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