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感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景丽梦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一般人提起数感,总感到它是比较玄乎的。也有人质疑,像“数感”这种因人的感觉而异的、较“虚”的东西有必要作为核心概念提出来吗?《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7.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关键词】小学生 数感 教学 生活 培养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一些老师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我们有加强对数感认识的必要。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有一个空盒,有一堆糖,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一、课堂中数感的培养

1.创设情境,感知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新奇的,所以我们应当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好的导入,才能让学生对整堂数学课感兴趣。比如,在运算的一课,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以动画片人物为第一人称,让学生也身临其境,带着问题,带着好奇,一关一关地闯向“终点”,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成功感,对于数学也不会觉得无味枯燥了。

2.形式多样,激发数感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直接导致学生在整堂的表现。在数学整堂课中,教学内容是重点,在教学重难点准确的基础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点,才能激发学生的数感。

  1. 组织形式多样

    小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中“玩”,所以,如果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是“玩”也要围绕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来组织,在“玩”中学,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数感。

    比如:数字游戏,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数字,进行数字的组合,教师说游戏规则,学生根据老师报的数,两两抱一起,让这两个数合起来是老师报的数。学生在“玩”中学会了数的组成,充分发挥了课堂的活跃性。

  2. 表扬方式多样

    教师的表扬是对小学生最大的鼓舞,那如何表扬呢?又要怎样说表扬的话语呢?平时,很多教师喜欢用很好,很棒这类似的话语,小学生都不以为意,那如何让老师的表扬起到作用?教师可以一边抚摸学生的头和说着表扬的话语,让学生觉得你很有亲和力,或者以小贴花,小礼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或者让小学生自己作一名小老师,体验自己的成功,这样才能让学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比如:有位小朋友认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简单,他会,但是不愿举手回答,后来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走到他的身边,鼓励他尝试回答,他不仅回答的正确,而且很完整,很有自己的主见,我当场就表扬他,并且让全班的小朋友都表扬他,他觉得自己特别自豪,后来每天课堂上他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

  3. 合作探究,交流数感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人们都希望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数感”不仅仅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而是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小组合作时,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的作用,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多个人就有更多的想法,这是一个交流数感的最好平台。

  4. 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买门票”这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切实感受数学的作用。所以要通过练习来充实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才能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感知。

    二、生活中数感的培养

    1.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生活中出现应用数学的情况很多很多,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这样,不仅在培养数感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东西,提高各种估算和运算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2.解决问题,提升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

    3.比较数据,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高、矮等词汇,通过比较,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两个物体进行比较,但是前提是有一端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还要笔直,再看另一端的长短;在比较轻重时,要通过一个媒介才能比较出,也就是天平,中的一方往下压;像这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向买菜需要称斤两,再此,就是必须要用称来看重量。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把对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有效融合与综合应用,让学生对数充分感知、感受和感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三、作业中数感的培养

     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我们应尽可能的增加动手操作的部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增进家人的感情。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四、观察中数感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建立数感。例如教学“0”时,我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中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又如教学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到商场购物,各种商品的价钱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了数感。

    五、猜想中数感的培养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对于他们形成数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多少岁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2岁。”老师把7和32写到黑板上并问:“谁能把这两个年龄放进去,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小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5岁,孩子比妈妈小25岁”。老师又问:“你们想不想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28岁”;"20岁”;“22岁”……老师提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跟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的岁数差不多。给你们三个答案:20、26、30,请问我今年可能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26岁”,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这样的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形成了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的,让学生学习暖暖的数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