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机 听 课 记 录 表
年级、班级 | 五(3)班 | 听课时间 | 12.12 | ||||||||||
执教者 | 王红娟 | 性别 | 女 | 教龄 | 22 | 职务、职称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
科目 | 语文《黄鹤楼送别》 | 章节、课时 | 第二课时 | ||||||||||
评 价 指 标 | |||||||||||||
教学 目标 |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 ||||||||||||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与 方法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 |||||||||||||
教学效果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 |||||||||||||
教师 素养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
教 学 过 程
| 一、创设情境,诗文引路 1、,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的是一首深入人心的送别曲,听着这首送别曲,想到你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景,你心底涌起了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伤感……) 2、是啊,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离别名句。(交流送别名句) 二、初读古诗,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2、谁来试着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登上黄鹤楼,走进1300年前的那个暮春三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2位学生回答) 四、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一)这篇课文的每一节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请大家边读边想象,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一幅画面内容,写在书上。 1、相机了解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暮春三月。 3、此时无声胜有声,终于,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说了些什么?自由读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1: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孟夫子”? 2: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诗句诗的意思 。 3: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了解地理位置) 4、就在朋友远离,视线拉到极致的时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第五节)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文包诗。 2、从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内容。 3、你能结合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4、理解了诗句意思,相信你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配乐齐读)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黄鹤楼送别,送出了一段千古佳话,别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更别出了一份穿越千年的依依惜别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份浓浓的惜别之情。 2、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关于送别的诗句和名言。 | ||||||||||||
总体 评价 | 王老师教学设计精妙,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在40分钟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又提升语文素养,整节课扎实、灵动,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