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指南>>督学工作>>督导动态>>文章内容
2017.12随机听课记录表
发布时间:2017-12-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年级、班级

3)班

听课时间

12.12

执教者

王红娟

性别

教龄

22

职务、职称

中小学一级教师

    科目

语文《黄鹤楼送别》

章节、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方法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教学效果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

素养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过    程

 

 

 

 

 

 

 

 

 

 

 

 

 

 

 

一、创设情境,诗文引路

1、,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的是一首深入人心的送别曲,听着这首送别曲,想到你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景,你心底涌起了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伤感……)

2、是啊,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离别名句。(交流送别名句)

二、初读古诗,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2、谁来试着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登上黄鹤楼,走进1300年前的那个暮春三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2位学生回答)

四、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一)这篇课文的每一节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请大家边读边想象,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一幅画面内容,写在书上。

1相机了解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暮春三月

3、此时无声胜有声,终于,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说了些什么?自由读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1: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孟夫子”?

2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句诗的意思 。

3: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了解地理位置)

4、就在朋友远离,视线拉到极致的时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第五节)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文包诗。

2、从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内容。

3、你能结合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4、理解了诗句意思,相信你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配乐齐读)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黄鹤楼送别,送出了一段千古佳话,别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更别出了一份穿越千年的依依惜别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份浓浓的惜别之情。

2、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关于送别的诗句和名言。

总体

评价

老师教学设计精妙,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在40分钟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又提升语文素养,整节课扎实、灵动,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