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一个人想做一件事(哪怕是坏事),10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正如此文中所说:“一个人躺在地上,如果他不想起来,那么十个人也拉不起他来,即使起来了也马上会趴下。”——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变量的正在产生着“正循环”或“负循环”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合适的学习内容”外,还必须有学生的“想学”。“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表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正向取值;而“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负向状态。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是否 “想学”,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想学”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将等于零,当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不想学”;有了“想学”的学生,不难产生好的“学法”,进而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想学”。 没有“想学”的内因状态,就不可能有不断自主学习的行动。显然,教学中一旦不能改变学生“不想学”的状态,学生就只能被动学习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滑向“差生”的行列。要使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不是短暂的)变好,必须首先使他“想学”。 对于不想学习的孩子们,怎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然而,毕淑敏的这篇文章却真实地敲点了自己,拥有梦想,因梦想为之奋斗!孩子虽小,但他是个独立个体,有他自己的思想,更有他自己的梦想!也许他自己不知自己的所想就是所谓的梦想,我们应捉住心底的渴望,指引他们努力的正确方向,只有当学习成为自己真正所需,才会有想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