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模式研究 | ||||
负责人 | 任教学科老师
| 所在单位 | 城东小学二1班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更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也提出:喜爱图书;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学生喜欢读书?读哪些书?怎样去读?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又该做出怎样的评价?这也是我在教学当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希望能以这次课题研究为契机,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搭建平台,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让课外阅读辅助课内阅读,构建有效的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同时,积极投入到系统的教育科研中去,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增加工作的科研意识,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及至校园。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阅读的概念其实就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文章是相互联系且具有共性的,通过列举个体把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组建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一系列新材料的学习中去。这就是从“举三得一”到“由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本课题所研究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模式旨在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扩展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课外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为契机,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一、调研、起步阶段(2017年9月——10月)制定实施实验方案;申报实验方案;提交实验方案,准备开始实施实验。 1.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并分析。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二、实验展开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进行小课题实验,边研究边思考,将课题研究寓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注意搜集、整理、留存资料。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中期调研,再次通过调研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参与试验情况进行小结,适度调整试验方案,继续完善实验工作。 4 .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阅读体验活动,探索学生自主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多样的评价机制。 5. 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 三、反思、结题阶段(2018年1月——2月) 完成后测阶段,通过与前测比较,得到有价值的实验结论,用于指导深入的阅读活动的开展。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积极撰写教科研文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达到推升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实验目的,向区、市及全国级刊物投稿。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将阅读活动的音像、照片等过程性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3.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4. 推广研究成果。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初步掌握阅读方法,达到自主阅读,强化积累词语的意识,把课外阅读积累词语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准确地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写话中去,丰富语言。初步学会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增强语文积累;陶冶审美情操,弘扬学生个性,拓展知识面,激活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