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浅谈我的语文课堂观
摘录:一、顺应学生天性:洋溢温馨,充满情趣。二、构建诗意环境:珍视个性,充满童真。三,拓展课堂空间: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关键字: 语文课堂 学生情感 课堂创造艺术
诗意课堂,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为什么会诞生诗意课堂?原因不乏有三:
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一篇课文、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一句话,它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富有诗意!至于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了。所以,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三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
其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在孩子的眼里,山、水,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们在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地流泪;春天桃花开了,学生会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
其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高尔基有句名言:“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同时,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也享受着诗意,和学生一样,心理上和生活上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显示,产生幸福的感悟,呈现积极的状态。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一如明媚的春光多姿多彩,置身于种种樊篱中的语文教学,淡化、破坏、丢失了诗意。为了人的发展,诗意的课堂正在诞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一、顺应学生天性:洋溢温馨,充满情趣。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女儿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女儿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初读这首诗,感觉它就像作者跟朋友聊天时,随意说出的几句闲话。但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竟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程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最为看重的就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
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充分证实,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重要途径。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仔细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学生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品味到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二、构建诗意环境:珍视个性,充满童真。
珍视个性就是要给思想松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能展现独特个性的课堂。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具有意义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发现,大胆地表达自己带着秩气童真却充满想像灵气的心声。有一次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理解“孤帆”,大家都说是孤零零的一条船,而一位女同学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我从孤帆这个词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许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这是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的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精彩、个性、诗意地发言,令我也不禁为之喝彩。情至理顺,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哪有诗意不能彰显?
三,拓展课堂空间: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语文课堂更应该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让儿童诗意地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我问道:“这些地方你亲自游览过或者从书上、电视中看过吗?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有的学生说:“我游览过西湖,看到西湖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湖中有孤山、白堤、苏堤、三潭印月,如同人间仙境。月光下的西湖,湖光灯光交相辉,令人陶醉。”有的学生说:“我玩过庐山,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化无常,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还的学生说:“我登过黄山。那里最有名的是奇松、怪石、云海。尤其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听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我想到了罗丹说过的一话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诗意之源,我们应引领他们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生活中有鲜花绽放,有旭日东升,有蝶儿起舞,有黄莺欢唱,有绿柳飘逸……我们得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去感受粉红嫩绿,去写写春天的诗唱唱冬天的歌……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洋溢温馨,充满情趣,珍视个性,充满童真,放飞梦想,流淌诗意。
参考文献:《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
城东小学 蒋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