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泰州市海陵学校 张莹
论文提要:教师必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促成阅读,积极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氛围,自主阅读。首先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有教育性的读物,随年龄的增长,可选择富有哲理的书,当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学生自身特点来选择图书。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略读法、摘录批注法。教会了阅读的方法,也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效果的反馈。通过阅读时间“讲”、“写”、“演”等活动展现阅读的效果,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这种阅读交流实践,也是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实践。展开阅读交流,可以让他们读与听说相结合,读与议相结合,读与诵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兴趣激发 指导方法 交流
一、问题的提出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写作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该阅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实际上小学语文的编排在内容上受到局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重视课外阅读,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补充“营养”,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很多小学生阅读的书杂、乱、偏、质量差。读后效果甚微。有些小学生阅读方法不当,不会读书。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不愿意读书.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持久下来,提高层次的一个根本条件。尤其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集体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指导,那活动只能是一盘散沙,会不了了之。所以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的开展、深化及取得成效。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呢?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解决策略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因此
要激发学生自己对阅读的兴趣,要乐于读书。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或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积极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2]
1、营造氛围,自主阅读
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要满足学生不同的课外阅读需要,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造家庭小书橱,让学生具备藏书意识。此外,还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阅读氛围,让爸爸妈妈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开展“亲子阅读”,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共同为班级建立书橱,让学生将已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或用零花钱购买几本书捐给班级,使班级拥有一个流动方便的小图书站。这样为学生读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中有兴趣地自主阅读。[3]
2.严格把关 ,谨慎推荐
儿童的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课外读物。而如何选择读物不仅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还直接关系到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为学生推荐号图书,是保证阅读的第一步。所以,推荐读物要有教育性。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凡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书,都是我们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增加一些富有哲理的书如《读者》、《时文选粹》,让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推荐读物有知识性,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有关的教材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三顾茅庐》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教《寓言三则》可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教《变形记》可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4]这样既能浓厚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加强课内外联系,以课外促进课内;推荐度数有针对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图书有不同的兴趣。针对他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推荐图书,学生才会有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儿童阅读也应该遵循儿童阅读的规律。儿童最适合读的书使经典的童书。在低年级,应让孩子读经典的绘本,就是图画书;还应该在孩子学完拼音后就开始着手让孩子开展每日一背活动,背诵优美的儿歌。到中年纪,就可以开始阅读经典的童话,高年级可以读经典的儿童小说了。另外同一年度按的学生对图书也有不同的个性爱好。在面向全体荐书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个性爱好向他们推荐读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推荐读物要有发展性。阅读是一个系列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推荐读物时要注意读物的层次衔接。各段读物从内容看应该称先发展的趋势。如一、二年级向学生推荐《唐诗故事》,三、四年级就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唐诗精选三百首》,五、六年级就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要注意的是,同一年段的学生,如果因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层次差异,推荐图书时也要注意顺应他们的差异推荐相应的衔接的图书。另外,读的形式也应逐步发展深入。如一、二年级:家长或老师重复故事,一遍遍变化语调读一个故事、电影、与阅读相结合、学会自己捧着读;三、四年级:老师读开头,直到吸引孩子读下去,讲故事比赛、开始有主题的探讨。五、六年级:与生活联系,开展有目的的主题性探讨,倡导静静阅读,学会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教师还要善于结合校内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新事向学生推荐读物,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针对“美伊战争的爆发”向学生推荐介绍美伊的书刊、“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向学生推荐有关火箭发射情况的书刊。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善于读到好书,有益于健康成长的书。[5]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了阅读兴趣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能忽视。教师应避免学生因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或只关注内容而惰于思考。只有在学生阅读始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养成课后独立自主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对于不同的文章或书籍,有的可略读,有的需详读。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后者,则是他们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读书材料选择恰当的读书方式。下面具体介绍几种读书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 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对好的句段要反复细读,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用意。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正确阅读方法的培养,各种感官的调用能促进小学生左右脑和谐发展,也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这种方法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得到价值体验,进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使小学生在读书中成长。[6]
3、略读法
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使用这种方法。这种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小学生拓宽阅读面,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驰骋。
4、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其中速读法也包括跳读式、扫读式获取信息的读书方法。
5、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在阅读指导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并教给这样做的方法①勾画词句,做批注。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示重点词句,疑难解惑,爱憎悲喜。在文章边用短词写下感受。体会,见解,联想,或褒或贬,自由发挥。②做卡片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做精美卡片本,把佳词妙语,警言名言,精彩片段摘录在卡片上,积累了语言材料。写读书笔记,主要教学生“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四中读书笔记的写法,达到了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促进交流,以点带面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加强交流,以点带面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阅读的交流就是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阅读实践就是将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讲”、“写”、“演”等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它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促使阅读出成效的重要途径。既可以避免课外阅读的“浪费”,又引导着阅读的方向。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趣,体验到阅读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浓厚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一轮的阅读中。而且学生的阅读交流实践,也是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实践,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体验及感悟,达到课外阅读为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服务的目的。
制定良好的交流制度是阅读交流的有效保障。如每天摘录,定时评书荐书、开设读书专栏等。同时阅读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为取得一定的成效,交流实践可以与一定的检测、评比挂钩。如设定“故事王”、“表演王”、“评比王”等。
在读书活动中我们可抓住以下几点,认真开展学生的阅读交流:
1、读与听说相结合
这里的“听说“是指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讲给同学或听同学介绍他的阅读收获。如每节语文课开始前可抽5分钟,由学生介绍、评点图书,或是内容简介,或是阅读的感受,既精彩生动,又要点到即止,使听的同学欲罢不能,这样大大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 读与议相结合
“议”指针对阅读的内容开展讨论,有时专题评论,有时是自由议论。如在学了《三顾茅庐》一课后,又阅读了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开设一个“三国人物专论”的专题讨论,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既交流了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了各自阅读的方法。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
3.读与诵相结合
“诵”可以诗朗诵,也可以是背诵。这种形式低中高年级都适宜进行学生选择合适的诗歌、寓言、经典的美文或听读书中的一些佳句、段落,每天在课堂上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或者背诵,来体验规范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良好语言积累。
4.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可设立一块读书园地的墙报,让学生通过书面语言来表现自己的读书情况。分这样几个栏目:①荐书评书:介绍自己认为好的书报(文章),评点书籍;②读书快讯:读书信息,读书方法交流;③读书心得:刊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④作家(作品)简介,介绍语文书中相关作家(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5.读与演相结合
在阅读后,用编排小品、课本剧的方法将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介绍给大家,这种阅读实践既形象,又使读书的氛围轰轰烈烈。尤其是一些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的阅读,用这种形式,能浓厚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6.读与想象相结合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或学生将书中某部分的内容讲出来,引导大家想象下面会怎样,现设想几个结果,再阅读看看书中的结果,它能及大地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有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另外,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由点到面的进行,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交流实践活动,应该先树立典型,再带动一般,最后全体发展。[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参与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并加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雨后兴风雨。生蛟龙,读万卷书,行万里楼路,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杨勇军;《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山东教育;2007.7
[3][4]刘素琴;《采得百花好酿蜜》;黑河教育;2006.3
[5]赵令德 陈燕;《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教育研究;2007第11期
[6]李明珍;《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探究原地
[7]华丽;《点亮心灯》;语文教学(考试周刊)
[8]王余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9]法·贝蒂娜·苏雷;《做一个高效阅读者》;上海社会社学院出版;2002
[10]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苏立康;《课程语文的基础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郭福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