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将“数量关系”作为独立主题,强调其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结合苏教版三年级新教材特点,教学需聚焦“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应用”,以下为实践路径与反思。
一、教学实践策略
1. 立足情境,让数量关系“看得见”
苏教版教材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如购物、行程、分配等),教学时需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抽象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体验。
例如教学“总量=分量+分量”时,可创设“班级分图书”情境:先出示“故事书25本,科技书18本”,让学生用小棒或画图表示两种书的数量,再思考“求总数”需将两部分合并,直观感知“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对于混合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如“比多求和”),可借助线段图,将“条件与问题”可视化,帮助学生厘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避免机械套公式。
2. 聚焦方法,让数量关系“理得清”
教材突出“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整理”三种核心分析方法,教学时需分步骤渗透,而非直接灌输。
从条件想起:针对“桃树3行,每行12棵;梨树比桃树多8棵”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先圈出关键条件,提问“从‘3行,每行12棵’能先算出什么?”,逐步推导后续关系。从问题想起:面对“求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先让学生明确“总钱数=物品单价×数量”,再反向找题中“单价”和“数量”的对应信息,培养逆向思维。
3. 强化应用,让数量关系“用得活”
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学需跳出“纯计算题”,设计分层练习。
基础层:结合教材例题变式,如将“购物问题”改为“文具店促销(买三送一)”,让学生应用“总价=单价×数量”时,先判断“实际购买数量”,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拓展层:设计跨学科任务,如“制定班级联欢会预算”,让学生自主收集“水果、零食、装饰”的单价与数量,计算总费用,体会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4. 渗透估算,让数量关系“估得准”
教材将估算与数量关系结合,教学时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估算逻辑,而非盲目“凑整”。
例如“电影院有420个座位,三年级有218人,四年级有209人,估一估能坐下吗?”,先让学生明确“总人数=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再分析“218≈220,209≈210,220+210=430>420”,让估算过程紧扣数量关系。
二、教学反思与改进
1. 现存问题
学生抽象能力差异大:部分学生依赖具体情境,脱离情境后难以独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关系。
方法应用僵化:多数学生习惯“从条件想起”,面对复杂问题(如“求剩余量”)时,不会主动用“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反向推导。
2. 改进方向
分层引导抽象:对抽象能力弱的学生,多提供“同一数量关系的不同情境”(如“购物总价”“路程总价”),通过对比让其发现共性;对能力强的学生,鼓励用文字自主表达数量关系。
方法对比训练:设计“同一问题用两种方法分析”的练习,如“上衣58元,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让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出发推导,通过对比体会方法的灵活性。
总之,苏教版三年级数量关系教学需以新课标为指引,从“情境感知”到“方法内化”,再到“实践应用”,层层递进,既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