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指引下,三年级数学命题肩负着夯实基础、启蒙素养、搭建数学与生活桥梁的重要使命。结合三年级教学实际,其命题核心要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析。
一、聚焦核心素养,筑牢数学能力根基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关键期,命题需紧扣数学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的启蒙。
在教学实际中,命题应减少机械记忆类题目,像一些计算题的题目可转化为“根据乘法算式编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题”,如“26×4,结合购物情境编题”,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启蒙数学应用意识。在我们的新教材中,就有一些这样的题目,比如根据综合算式结合情境图说一说求的是什么;讲一个“求5的4倍是多少”的故事等等。
二、锚定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命题的情境设计需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让数学“活”起来。
例如考查“测量”,可设计:“小明的铅笔长15( ),一本练习本大约厚( ),教室的门高2( )”,学生需结合生活中对铅笔、门长度和练习本的厚度感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还有“时间的计算”,题目可以是“书店9:00开门,营业时间是9小时,什么时候关门?”,将课堂时间安排融入命题,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中,可拓展更多生活情境命题,如“周末去超市购物,苹果每斤5元,买3斤需要多少钱?”“班级组织跳绳比赛,小红3分钟跳了210下,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下?”,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三、注重梯度设计,兼顾全体与差异
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存在差异,命题需体现层次性,设置基础题、提升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题确保全体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如“直接写出得数:20×3 = ,48÷4 = ”,考查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技能。提升题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比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 = 28 + 4 ,36÷□ = 2×3”,学生需要先计算等式一边的结果,再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出方框里的数,涉及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实际中,可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体现层次性,如“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基础问)如果又来了1个小朋友,现在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提升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解题中获得成就感。
四、强调操作实践,发展直观与动手能力
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命题应注重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
比如考查“图形的认识”,可设计:“用七巧板拼出一个长方形,画出你的拼法。”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动手拼七巧板),结合对长方形特征的直观认识完成题目,既培养动手能力,又深化对图形的理解。还有“分数的初步认识”,题目可以是“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通过折纸操作,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中,可将操作实践类命题与课堂活动结合,如开展“数学实验课”,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用一袋大米或一袋沙子代表一头大象,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通过实验称出“大象”的重量。做这个实验不仅能帮学生直观理解“转化”“等量代换”数学思想,巩固重量单位、乘法计算知识,还能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三年级数学命题,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层次、操作、思想为支撑,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让命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加油站”,助力他们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