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数”说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数量探秘
发布时间:2025-10-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云


今天咱们聊的主题——“数量关系”,听着像数学术语,其实藏在咱们每天的生活里:早上买3个包子,每个2元,算一共花多少钱;给孩子分糖果,10颗糖分给2个小朋友,算每人能得几颗;甚至送孩子上学,走了20分钟,每分钟走50米,算家到学校多远……这些“算账、分东西、算路程”的事,本质都是小学数学里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里的数量关系,不是零散的公式,而是3组最基础的“逻辑模型”第一组:“部分与总量”——解决“一共、还剩”的问题

比如分水果:家里有8个橘子,爸爸拿走2个,妈妈拿走3个,还剩几个?  

这里的“总量”是8个橘子,“已知部分”是爸爸拿的2个、妈妈拿的3个,“未知部分”是剩下的橘子。核心逻辑就是:总量 = 部分 + 部分,反过来,未知部分 = 总量 - 已知部分。  

教孩子时不用讲“公式”,可以让他拿8个积木当橘子,亲手拿走2个、3个,剩下的数一数——用实物操作,孩子能直观感受到“总量和部分的关系”,比记“总数-拿走的=剩下的”好理解多了。

第二组:“单价、数量与总价”——解决“买东西算账”的问题

比如逛超市:1支笔3元,买5支要花多少钱?  

“单价”是1支笔的钱(3元),“数量”是买的支数(5支),“总价”是一共花的钱。核心逻辑是:总价 = 单价 × 数量,反过来,想算“1支笔多少钱”(单价),就用“总价÷数量”;想算“能买几支”(数量),就用“总价÷单价”。  

可以带孩子玩“超市小游戏”:用卡片当“商品”(标上单价,比如“笔记本5元”),让孩子当“小收银员”,你说“买3本笔记本”,让他算该收多少钱——在角色扮演里,孩子自然就懂了“单价、数量、总价”的联系。

第三组:“速度、时间与路程”——解决“走多远、用多久”的问题

比如上学路:孩子走路去学校,每分钟走60米(速度),走了10分钟(时间),家到学校有多远(路程)?  

核心逻辑是:路程 = 速度 × 时间,反过来,算“走多快”(速度)用“路程÷时间”,算“走多久”(时间)用“路程÷速度”。  

可以和孩子散步时聊:“咱们刚才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80步,一共走了多少步呀?”用“步数”代替“米数”,孩子更容易理解“速度×时间=总路程”的逻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