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以素养为目标,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综合表现为路径”。结合试卷,日常教学中命题常存在以下典型误区,可通过改进案例体现素养导向的优化思路:
误区一:知识本位,侧重“机械记忆”,忽视素养的“过程性发展”
表现:命题聚焦“知识是什么”,而非“知识如何应用、如何生成”,难以考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素养。
试卷案例:如第3题“36.05的组成”,若命题表述为“36.05是由()个10、()个1、()个0.1和()个0.01组成”,则属于“知识拆分记忆”的考查,学生只需机械回忆数位意义,无需思考数的本质或应用价值。
改进案例:重构为“小明用36.05元买文具,其中笔记本总价30元(3张10元),铅笔总价6元(6张1元),橡皮总价0.05元(5枚0.01元硬币)。结合购物情境,解释36.05的数的组成,并说明‘( 36.05 = 3×10 + 6×1 + 5×0.01 ’的合理性”。
改进逻辑:通过“购物情境”将知识与真实生活关联,考查“数学抽象(从生活场景抽象出数的组成模型)”“数学建模(用算式表达数的结构)”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误区二:情境创设“虚假牵强”,缺乏“真实问题解决”的素养考查
表现:情境为“命题而造”,与学生生活或学科实践脱节,无法驱动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表现。
试卷案例:第8题“六(1)班女生平均身高149厘米”,若命题仅设置“判断某女生身高是否为149厘米”的选项,属于“为考统计概念而编情境”,学生难以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代表整体水平,不代表个体)”。
改进案例:重构为“学校定制女生校服,厂家参考‘六(1)班女生平均身高149厘米’设计尺码。现提供该班女生身高数据:最高165厘米,最矮140厘米,多数在145 - 155厘米之间。结合这些信息,分析‘以平均身高149厘米为唯一依据定制校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改进逻辑:将“平均数”置于“校服定制”的真实决策情境中,考查“数据分析(解读数据分布与平均数的关系)”“理性思维(基于数据推理决策合理性)”素养,体现统计知识的实际价值。
误区三:素养考查“单一孤立”,缺乏“多素养综合表现”的设计
表现:命题只针对某一单一素养(如“直观想象”),忽视素养间的关联性(如“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综合)。
试卷案例:第10题“圆转化为梯形推导面积”,若命题仅问“转化后梯形面积与圆面积是否相等”,则只考查“直观想象(图形转化的感知)”,缺乏对“逻辑推理(推导公式的思维过程)”的考查。
改进案例:重构为“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成近似梯形(如图)。① 结合图形,说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高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②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并写出推导过程。③ 若把圆拼成近似三角形,你会如何操作?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改进逻辑:通过“图形转化→公式推导→创新拓展”的递进任务,综合考查“直观想象(图形转化的空间感知)”“逻辑推理(从梯形公式推导圆面积的演绎过程)”“创新意识(自主探索三角形拼法的发散思维)”,体现素养的综合性与层次性。
综上,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需跳出“知识记忆”的窠臼,以“真实情境为场域、多素养综合为目标、学科本质关联为纽带”,让命题真正成为“素养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