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航:解得其中意,识得东风面
《语文作业本》中经常有泡泡提示语出没,作为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习题相栖共生,承担着指导教、学、练的功能。仔细翻翻《语文作业本》,对其中的泡泡提示语进行整理归类,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四单元作业本为例,泡泡提示语类型和功能大致如下表:
解读上表可以发现:统编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语文作业本》泡泡提示语可以成为语文要素落实、文本特色彰显、学习过程展开的重要抓手:
(一)基于教材立场:语文要素的落地与上升
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结构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神话故事”,语文要素为: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3. 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不难发现,在《作文本》的编排上在帮助使用者将语文要素要求显性化,并转为学习内容,泡泡提示语则帮助使用者更加清晰地把握语文要素的落地策略。以《盘古开天地》一课作业本第3题“读课文,填一填”一题为例,习题与泡泡提示语结合,引导教者与学者沿着“读课文—理内容—讲故事”的顺序开展教与学,最终指向“学习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地。第4题第1小题“照样子,从课文片段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抄一抄,并写一写感受”,是在感受神奇、积累神奇、表达神奇中指向“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的达成。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并将语文要素贯穿在“单元导语”“课后练习”“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处,同时语文要素在单元内成螺旋上升态。作业本作为“教与学的交汇”,也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在该单元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的作业本习题设计中,编者设计的是先梳理故事的重点情节,整理成示意图,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简要复述的框架;第二篇课文《精卫填海》是一篇古文,考虑到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第二课习题的设计是在第一课习得方法的基础上的巩固,即对“读文理解—梳理内容示意图—尝试讲故事”在运用中巩固;第三课《普罗米修斯》一课的作业本习题设计,则在前两课的基础上,通过泡泡提示语提出了“按顺序讲故事”,在要求上有了提升;第四课《女娲补天》一课的习题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读了课文后,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讲故事中更是要求要将“经过”,也就是女娲拣五彩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由此可见,在本单元作业本习题的设计中,编者贯彻了教材的意图,那就是前后关联、层层递进,体现由学习到迁移的过程。
(二)基于文体立场:文本特色的彰显与把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故事”,选编的课文都是经典神话。神话故事有其自身的文体特色,一是神奇,二是人物,三是故事。神话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色就是各个方面表现出的神奇,这也是吸引儿童阅读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也就是神的形象,这是阅读神话故事的第二重要义;神话故事属于民间文学,是远古时代人民的口头创作,经过千百年来口耳相传流传下来,因此第三个特点就是“讲故事”。立足文本特色,《语文作业本》习题编写也处处渗透着对神话文本特色的把握。在本单元语文作业本的习题编写中设计感受“神奇”的有三处,感知任务形象的四处,学习讲故事的四处。
(三)基于学生立场:学习过程的发生与展开
作业本从支撑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编写题目。泡泡提示语的介入帮助学生理解习题用意,展开学习过程,同时习得学习方法,建构学习能力。以《精卫填海》一课习题中泡泡提示语为例,三个学习小提示皆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小古文的学习。第一个学习提示,指向理解,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方法为“借助注释”;第二个学习提示指向内容把握与表达,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方法为“借助示意图”;第三个学习提示指向积累,引导学生采用的方式是“背诵”。这样三个泡泡提示从“理解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背诵积累”三个维度,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密码。
二、导学:立意于素养,润学细无声
统编版教材以素养为立意,与之配套的《语文作业本》同样贯彻了这一理念。与《语文作业本》中习题相辅相成的泡泡提示语作为支架为学生的学提供辅助。把握不同类型泡泡提示语的价值定位,才能真正导向“教方法、教策略”的追求。
(一)以任务型泡泡为支架,导向要素落地
《语文作业本》本单元的习题旁边很多都有任务型泡泡出现,这里的小泡泡其实就是给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学习任务。
而这些学习任务编者也是通过精心设计,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以《普罗米修斯》一课作业为例,这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前面两篇课文较为含糊的“说说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要求。《语文作业本》以泡泡提示语的形式提出学习任务“我能按照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为了配合这一任务,作业本在这之前提供了三个学习梯度:第一梯度为第4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排列。这一题训练要点旨在通过排序整理故事的情节脉络,同时逐步建立“起因、经过、结果”的意识。第二梯度为第5题的示意图填写,示意图与上一题的五句话呈一一对应。在上一题排序的基础上,将每一句浓缩为关键词填入,形成更为简洁的情节图式。第三梯度是在情节示意图的基础上,在梳理中构建起“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前面三个梯度铺垫下由泡泡提示语的方式提出了学习任务,因为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提出“按顺序讲故事”的要求水到渠成。
(二)以疑问型泡泡为支架,导向思而有进
本单元《语文作业本》中有一类泡泡,它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领学生思维的方法与路劲。例如《*女娲补天》一课《作业本》第3题,当学生有疑有困时,泡泡提示语及时出现。
《作业本》第3题题目是将女娲拣五彩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说清楚、说生动”是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说说过程”、“按顺序说过程”的要求上的提升。学生是第一次碰到“说清楚、说生动”,而且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说清楚、说生动呢?《语文作业本》以疑问型泡泡提示语的方式提供思考的路径“女娲是怎么找五种颜色的石头的?”“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呢?”这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给“讲清楚、说生动”搭建了支架。学生以此提示在清楚、生动讲述过程的同时,回应例句中的“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同时感受女娲任务形象的伟大,将内容理解、想象感知、语用表达融为一体。
(三)以辅助型泡泡为支架,导向触类旁通
《语文作业本》泡泡类型中不乏一些方法指导类的辅助型提示,引导学生解决作业中的难点提供帮助。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作业中的第6题“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中的习题“课文片段中哪个情节触动了你?和同学交流,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以学习伙伴的形式给予学习辅助。解读题目,不难发现题目提示语言品味的重点是片段中的情节。泡泡之一提示以概括情节加感受的形式进行表达,泡泡二提示聚焦关键词,加感受,加人物形象的形式进行表达。
两个泡泡为学生练习表达提供支架。学生在作业中可以以泡泡提示语为范例,在迁移中运用,向同学表达感受。在《*女娲补天》一课的作业中也出现了此类辅助型的泡泡。习题设计者先给出的题目是“写一写你心中的女娲”, 再出示例句并用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发现表达中的秘密“我发现,这段话先写女娲做了什么,再写感受”,以此通过泡泡提示学生在写“心中的女娲”时可以采用“女娲做了什么+我的感受”有序表达。这样的题目设计和泡泡提示语相互配合,既有效地整合了内容,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切的帮助。
(四)以拓展型泡泡为支架,导向习中丰盈
拓展型泡泡是在完成《作业本》上习题之后,以泡泡提示语的方式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第1题,习题的训练点是有关花的词语的字形字音的认读与识记,题目是对园地识字加油站中生字词认读、识记的检测。边上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中有意识地关注和积累有关花的词语,并进行交流。这是从字词认读向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延伸。
同样园地中第3题,是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神话故事的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神奇。题目中摘录了《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句子,边上泡泡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示课内阅读中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是感受神奇,然后激发学生去主动阅读神话故事,最后指出在阅读神话故事中有意识地寻找神奇之处。这一泡泡提示语的设计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一次不谋而合,而且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向课外阅读迁移。
三、导教:好风凭借力,顺势巧为之
不同类型的泡泡提示语,何时呈现,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门教学的艺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练习前出示有助于提供练习方向,生疑时嵌入有助于点拨思维,深入时呈现则有助于拾级而上。总之,泡泡提示语的导学还要懂得“当风轻借力”。
(一)导练时巧搭“脚手架”:稳操胜券
泡泡提示语可以在学生练习前引导关注,为学生作业提供一定的方向,提升作业的效度。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作业本》中的习题“照样子,从课文片段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抄一抄,并写一写感受”,
可以在练习前师生一起研读题目和泡泡提示语,分析得出作业的意图,答题的要求等。在师生共同研读与探讨中题目提示的重点是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而泡泡提示则将题目要求进行了细化: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用身体撑住天地)写出感受(真是太神奇了);同时提醒答题的格式:横线上摘抄句子,泡泡中表达感受。有了泡泡提示语作为答题的“脚手架”,学生在练习时自然能够“稳操胜券”。
(二)愤悱时巧添“辅助线”:柳暗花明
泡泡提示语的出示时机也可以选择在学生愤悱之时,沿着“尝试——生疑——嵌入——解疑”的学导路劲展开,由学生先尝试练习,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再适时嵌入泡泡支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所谓万籁俱寂之时,正是思维汹涌之际,此时恰当的点拨正逢其时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继续以《*女娲补天》一课《作业本》中“发挥想象将过程说清楚、说生动”一题为例,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讲一讲,当学生或无从着手,或无米下炊时,或表达无序时,为学生添加几条“辅助线”——泡泡提示语,引导讲述可供参考的角度。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原有泡泡提示语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优化,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清楚、说生动”,通过追问发散思维,尊重思维的多元性,增加表达的维度。
(三)深入时巧架“攀登梯”:拾级而上
《语文作业本》泡泡提示语的出现时机也可以是练习深入之时,在辨析中发展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水平。例如《*女娲补天》一课中的课外短文《女娲造人》中,有一题是要学生将《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相联系,照样子,写一写心目中女娲的样子。旁边的泡泡提示语对样例进行了归纳分析,可以先写做了什么再写感受。
在作业中,教师可以先对泡泡提示语进行遮挡,引导学生阅读样例,共同观察泡泡,探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师生合作完成泡泡提示语。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自主发现规律,在练习的基础上请学生介绍自己表达时的方法,并随机出示泡泡提示语提醒的规律,深化学习体悟。在用好作业本泡泡提示语的基础上,从学生练习中获取素材或以教师下水文为例,自己写泡泡提示语,借写泡泡习得语用秘钥,获取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以泡泡提示语归纳为契机,便能从中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让学习与表达拾级而上。
总之,教师要对《语文作业本》中“泡泡”提示语进行解析与探索,认识其功能与价值,将它与教学进行对接,融入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导航、导学、导教功能,能让学生借助作业支架开展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作业效度,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