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中的 “意外” 与惊喜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每一次互动都充满了未知,那些看似 “意外” 的回答,往往藏着令人惊喜的思维火花。
记得学习古诗《题西林壁》时,在讨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蕴含的哲理环节,我问学生:“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按照预设,学生们应该会说出 “要全面看待事物” 之类的答案。然而,小王同学却举起手说:“老师,我觉得这句诗还告诉我们,有时候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楚真相。就像我和同桌,天天在一起,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但分开一段时间后,又觉得其实那些都不算什么。” 这个独特的理解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鼓励他:“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是对古诗最好的理解。”
在这样的鼓励下,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小周同学接着说:“我觉得还可以用这句诗来解释我们学习知识,有时候只盯着课本上的内容,反而弄不明白,要是能多联系生活实际,可能就清楚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角度解读诗句,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
还有一次口语交际课,主题是 “推荐一部动画片”。原本计划让学生按照 “片名 — 主要内容 — 推荐理由” 的框架进行介绍,没想到在展示环节,小李同学突发奇想,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进行推荐,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其他同学纷纷效仿,有的扮演孙悟空,有的模仿小猪佩奇,课堂变成了欢乐的舞台。这次 “意外” 的表演,不仅让口语交际课变得生动有趣,更锻炼了孩子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些课堂上的 “意外”,让我明白,教师不能局限于预设的教案,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表达想法。每一个 “意外” 都是一次珍贵的教学契机,当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时,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成长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