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走进童心世界,播种心灵阳光
发布时间:2025-05-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许文茜

       当翻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大门。书中没有复杂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以心理学为基石,深入剖析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儿童心灵的守护与塑造。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与追求优越”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儿童行为的认知。以往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成绩落后,我常常简单归结为态度不端或能力不足,却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的自卑心理。书中指出,当儿童在某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时,可能会通过不当行为吸引关注,以弥补内心的匮乏感。例如,班级里那个总爱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孩子,或许只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这让我意识到,今后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急于批评指责,而应耐心倾听、深入了解,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建立自信。
      “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也引发了我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刻反思。阿德勒强调,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会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烙印。在日常教学中,我曾遇到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的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才发现,过度严厉的家庭管教导致孩子自我封闭。这警示我,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更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只有家校携手,才能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书中“培养儿童社会兴趣”的理念,为我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阿德勒认为,具有良好社会兴趣的儿童,更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社会生活。在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尝试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项目、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分享。比如,在“关爱社区老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不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在互动中收获了友谊与成长。这种将德育融入实践的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
     《儿童的人格教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实践中的盲区。它让我明白,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值得探寻的心理动因。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儿童心灵的守护者,用理解与爱走进他们的世界,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