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里,熊孩子词条的备注是“一种恐怖且残暴的生物”,作为班主任对于这种讲法我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是孩子嘛,怎么能这么上纲上线呢。直到我遇见了他。
小李同学,因酷爱无事生非,班送外号“倔驴赵”,“暴躁赵”。
主要表现是:喜欢搞破坏,喜欢恶作剧,喜欢唱反调。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于接老师的话把,与老师顶嘴,还以此为傲。
他是“倔驴赵”,我是“南墙蒋”——第一招“读心术”。
从他惹祸以后,我就开始派“特工小组”调查他赵XX,男,与同班级的单基、陈某、阮某等“问题学生”私交甚好。随后我两次登门家访,起初是爸爸,没想到提及孩子的种种表现,爸爸的情绪比我还崩溃:“平时这孩子一跟我犯浑,我就揍!你看,连棍子都被打断了几根。起初,还有些效果,但是,我们家这头倔驴,无论我怎么揍,他也不怕,更不服气。我是拿他没办法了。任凭蒋老师处置!”后来是妈妈,妈妈提到孩子,一口一个宝,认为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男孩的天性使然,“树大自然直,请蒋老师高抬贵手。”原来“倔驴赵”这臭脾气一部分天性使然,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两种极端的教育:要么过于溺爱,要么一言不合地就胖揍一顿。这样下去,不能够让孩子认识什么是真对真错,同时也容易影响孩子心里健康发展,也无法让小赵同学形成完善的性格,无法融入班集体,没办法和同学和睦相处。
他是“热刺头”,我有“冷藏箱”。对付熊孩子第二招“冷战”
熊孩子有个突出的特点,即便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也会很高兴。因此,这些孩子之所以屡次犯错,说白了无非是想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关注。要说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最怕所有人都不理他!
于是找过小赵妈妈谈话第二天,我与小赵同学的“冷战”就开始了。“冷战”期间,我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比如升旗仪式表演节目、参加校内体育竞赛、班会课上系鞋带竞赛等,都故意不安排他上场。
我还争取了小赵的父母和他身边的同学成为同盟军,小赵表现好也行,差也罢,都尽量不搭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给熊孩子提个醒:老师已经不再信任他了,集体也不再需要他,爸妈也不再宠爱他了。这对他来说打击是很大的,能立刻摧毁其心理防线,让他感觉到在集体里孤立无援的滋味。
他有“金刚罩”,我有“绕指柔”。对付熊孩子第三招“热疗”。
打破心理后进行重建,会给学生心理带来终身的影响冷战一周过后,这是熊孩子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最佳的心理重建时期。没了护体的“金刚罩”,我就及时伸出了“橄榄枝”找其谈心,鼓励周围的同学帮助他,让父母与其促膝长谈,这样既挽回了他的自尊,又能让他感受到集体和家庭的温暖,通过与前一周的经历对比,让他明白:熊孩子人人反感,好孩子人人喜欢。
他有“独门技”,我有“组合拳”。对付熊孩子终极招数,“软磨硬泡”。
转变一个孩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有不可能一两招制胜。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多次与小赵谈心;经常与小赵父母沟通;结合其想引起他人关注特点。让他担任“值日班长”一职;对他低起点,手把手教他如何管理班级,约法三章并奖惩分明。首先,作为“值日班长”,他必须各方面身正为范,遵守纪律。同时,他在管理纪律的过程中能感同身受地感受到作为老师和班委的不易,开始能转化立场思考问题。在做值日班长期间,原本带头违反纪律的他纪律明显有所改变,上学不再迟到,作业也能积极完成,和其他人发生矛盾的次数少了,上课听讲认真了许多。但是,一旦他不再做值日班长又仿佛被“打成原形了”。此时,我又转变策略——“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随着我和他相处的日子变长,我还发现他吃软不吃硬。每天把表扬他的话一直挂在嘴边。例如:“听话的小赵肯定能做好的”“看,小赵今天纪律特别好,做过值日班长就是不一样,身正为范,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猜今天小赵肯定回家会把作业完成得特别好,不仅能做到不少做一项作业,肯定还会检查”。同时,对于,他取得得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地小小进步,我每天大会小会地表扬。或者,只要我一看到他,就把他得进步再夸一遍。果然,在我每日“糖衣炮弹”地夸奖下,他似乎慢慢在像我夸奖得那样,他得成长天平慢慢偏向于优秀得那一边了。
当然,小赵同学也不会一直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期望地方向成长。有时,能仍然会“驴脾气”上身,和术科老师叫板。此时,我便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转变后的他还是能听的进老师讲的道理,但有时候这招也不管用了。此时,我又得转变策略—— “以倔治倔”。对于他犯的错误,他不承认,不改变,我绝不“松口”。他“倔”,我比他还“倔”,而且时时刻刻和他僵持着,直到他认识到他的“倔”在蒋老师的面前是小巫见大巫......经过半年时间的转化,小赵同学基本改掉了自己的熊脾气”,不但成了班里的交际达人,成绩也慢慢有了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润心”不是耳提面命,意味着教师要以人为本,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教育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漠视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很难塑造出丰满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只有俯下身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创设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才能让信念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个性,为每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教育公平的结果直接体现于人人皆能出彩。用一把分数的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观念,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和国家之需的人才。教师应对标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承认差异、包容不足,为每名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
我的结论是:老师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通过多种不同“魔法”,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只要战术得当,“熊孩子”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