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成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本文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开展了“多元化”作业设计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设计“说”的作业
说的作业,一方面是向同学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扮演小老师向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在与同伴“一间一答”的讨论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读出来,让学生们多读读数学课本,课上读,晚上回家也要继续读,读给家长听,或者是和家长一起读。数学课本上的内容,不像语文课本那样都是整篇的文章和段落,先阅读哪?后阅读哪?课本里没有明确的标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采取边寻找顺序线索边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好读数学的课前作业。例如,每道例题的下面,两三个人物对话,要把它读出来,然后,弄清楚这些话是谁说的,是谁的想法,哪句话应该是先说的,哪句话应该后的,厘清后,按顺序看清看准,先读谁的,再读谁的,最后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就如同是语文的看图写话、乱句重组,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从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实现读思结合。
二、设计“动”的作业
动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行动起来,去调查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二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认识时间》这几个单元的内容实践性就非常强。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课后测量出自己家中学习桌的长和宽,记录下来并和大家分享。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之前,让学生用牙签、小棒等材料制作角的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角的特征,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在学习《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利用钟面模型动手拨一拨,加强学生对几时几分的理解。其他单元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我们是这样来检查的。课堂上可以口头汇报、与同学交流,让一些学生介绍自己的测量过程、发现与收获。还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练习本上,也可以用便签纸、即时贴记录自己的发现与思考。
三、设计“看”的作业
看的作业,就是把作业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熟悉和喜爱的情境中,就像让他们进入游乐园和科技馆一样既感到新奇有趣,又引发他们主动的深度思考。利用周围公共服务设施,如商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科技馆等,布置参观浏览的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去图书馆借阅查看相关学习资料;去科技馆、公园探寻和最近学习有关的内容,去商场亲身感受一些实物或者去公园考察一些植物情况等。
四、设计“想”的作业
想的作业,换句话说就是思考的作业,这类作业是我们正在摸索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探究。是在说的作业、动的作业,看的作业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一些数学关键词、规律、方法和体会等,通过记数学日记等形式来记录例如:二年级上册第25页2题。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 18只。去年有多少只?我们要求在学生们阅读的时候,除了注意到 53 只、18 只这两个数之外,要提炼出体现本题数量关系的关键句,最终能够提炼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一关键句,从而掌握两个量之间的“比差”关系。
五、充分发挥课堂作业的作用
课堂作业能及时反映当堂知识点,又能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有的放矢布置课堂作业,作业内容是根据每节课的具体课程内容而定,充分运用课本的习题和练习册。比如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写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还可以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重点布置说算理和竖式计算;学习乘法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时,可以布置乘法计算和乘法口诀。另一方面,开展课堂作业错峰面批。课堂上若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逐一面批的方式,其效果是会很好,但学生排队等的时间较长。因此我们采取错峰面批的方法:教师同时布置三道同类题,一部分学生在做完第一题时,就可以接受检查,当其余同学看到检查人较多时(排有3到5人时),可继续做第二题,做完后再接受检查;若人还较多,还可继续做完第3题,最后一并检查。这种错峰检查避免了学生长时间的排队等待和老师过度集中的高强度面批,能够使老师和学生都感到节奏适宜。
总之,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都是在边学、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精心设计与布置课上、课前、课后作业,及时评价与反馈,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外作业的育人功能,力求以更精炼、更增效的形式,把数学的“学科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感受、操作、体验的“生活状态”。从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