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施行后,教师应革新自身理念,明确布置作业的目标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此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强调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方向是在提升作业完成效果的基础上,卸下学生的沉重压力,以高效率、高质量、高热情的方式去面对课后学习。可见,小学数学作业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多维联合,融合有效任务,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反思与创新,进而改变他们对作业的印象。
一、设计趣味预习作业,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预习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除法》预习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课件,通过讲解一个名为“璐璐参加晨跑”的案例来引入预习内容,让学生在计算璐璐每周跑步距离的过程中预习除法知识。教师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介绍预习内容,例如通过描述璐璐参加晨跑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利用课件的视听形式,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预习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理解效果。视听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预习活动中。
二、设计实践作业,提升学习质量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营造动手实践的学习环境,以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思维模式。以《认识图形》作业为例,首先,指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寻找各种图形元素,例如电器形状、建筑结构等。通过实地观察和感知,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其次,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等形式记录观察发现。学生可以用素描、手工制作等方式将观察到的图形元素进行记录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图形的感知和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每位同学展示自己得我成果,提升学习效果。
数学来自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结合生活,赋予作业更多趣味性,丰富学生体验,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目前,电子支付日益流行,小学生使用纸币的经验较少,对“元、角、分”的体验感不强,学习无法深入。设计这一作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采购行为,理解数学抽象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运用“元、角、分”等知识发现与解决问题,让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闭环;教师指导学生讲一讲采购经历,对比支付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切身感受科学进步对生活的影响。
三、作业形式:
立足学情,设计多样类型作业
1. 设计实践型作业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设计紧扣教学又贴近学生发展需要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打好基础。同时,教师通过作业的实施、检查与反馈,审视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把作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通,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例如,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并思考:使用长方形硬纸板沿一条边旋转一周,将会形成什么图形?这时,长方形的长与宽又与形成的图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既可以保持学生持续的专注力,也可以在实践中达到拓展思维的目标。
2. 设计分层型作业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找到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多层次的作业,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做到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这一做法,可使学优生一直保持学习热情,学困生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更加自信地学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设计进行“量身定制”,不仅可减轻学生负担,还能够实现高效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分层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若学生将难度层次低的基础题作业完成后,教师也可鼓励其探究中层次和高层次的提高题、拓展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获得更多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自信心。层层递进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兼顾各个层次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感受成功提供机会,促使其始终保持学习热情,还能够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使班级学生整体发展。
3. 设计开放型作业
每一位小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天赋均有所差异,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数学自身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特征,设计多元、开放的数学作业,可激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开放型作业,以此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认识年、月、日”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相关知识,了解其中的关联,并巧妙地借助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型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年历,将父母的生日、重要的节日圈出来,并搭配相关文字及图案,这一开放型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判断与推理能力。
“双减”政策的贯彻执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践行“双减”政策,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及能力,严格按照“减负增效”理念,科学、合理设计作业,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创新作业形式,探索多元化、多样化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其对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进行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