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到底:小学语文情境任务设计的困境突围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落实,情境任务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目前,情境任务在创设过程中存在弱关联、弱整合、弱体验的问题。教师可一“境”到底的思路作为设计情境任务的突破口:从“镜头”的连续性走向“情境”的完整性,从“镜头”的代入感走向“情境”的真实性,从“叙事”的挑战性走向“任务”的实践性,使情境任务的设置于真实中强关联,连贯中强整合,实践中强体验。
关键词:情境任务;一“境”到底;《敕勒歌》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颁布以来,“情境任务”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情境任务”是指为培养学习者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整合,而在真实且富有意义的实践场域中设计的一系列任务。因此,情境任务的设计,是指向学生学的设计,是足于真实实践场域而进行的设计。“情境任务”以任务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后知识来承载,将学生的“学”分解为多个环节来完成的过程。
问诊:情境任务设计的困境
(一)弱关联:情境任务设计牵强
部分教师易陷入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导致情境任务设计过于牵强。为了营造看似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元素,导致情境任务与实际教学的关联弱化;忽视语文学科的语用性
[2]、听说读写的整合性,导致情境任务与文本内容关联弱化;一味追求情境任务的新奇与独特,使情境任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导致情境任务与学生主体关联性弱化。
(二)弱整合:情境任务的断层化
教师未能从宏观角度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入思索课堂、教材、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缜密思索图片、音频、视频、文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进而导致情境任务中的断层化现象。其一是缺乏连贯性的断层化现象,教师针对一节课,设置了多个关联性不强的情境,如导入时的情境、品读文本时的情境、知识迁移时的情境,情境与情境之问相互割裂,甚至相互矛盾;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跳进跳出,疲于应付,完成任务时无所适从,困惑茫然。其二是缺乏层次性的断层化现象,教师创设的情境任务之间应是相互呼应、层层递进的,前一个子任务的设置能为后续子任务铺设精妙的伏笔,并为整个任务的流畅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并未考虑到情境设置的意境需要走向深远,内容设置的逻辑需要递进顺延,难度的设置需要螺旋式上升,于是为整堂课搭建富有层次和深度的情境任务链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弱体验:情境任务程式化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需要将学生的学情、生活情境,文本的意境等纳入考虑的范畴,以此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品、真真实实地学、真真正正地用。但一些教师走入了程式化的误区。比如有情节的故事,设置的情境便是“xx王国故事会”,如“神话王国故事会”“寓言王国故事会”“童话士国故事会”管,具体任务便是“xx故事总动员”“xx 故事我来讲”“xx故事大舞台”老”的文本,意蕴被消解,语文教学也变得僵化、刻板、墨守成规,语文学习变得减表化、碎片化。原本属于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命力也都消磨殆尽,学生无法走入文本,走近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探寻:一“境”到底的内涵解析
一“境”到底的基本内涵:“一镜到底”是电影或电视的一种摄影技巧,指的是在整个镜头或镜头链中不进行剪辑或切换镜头。这种技巧通过在单个连续的镜头中捕捉和呈现连续的动作和情节,营造出一种连贯而流畅的视觉体验。现将“镜”改为“境”,指的是一个整体情境。这里,一“境”到底指在教学设计中,仅创设一个整体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以情境任务为主线,以知识背景为暗线,以学生学情和文本特点为内在逻辑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在这个整体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弹性化的信息实现分情境、多线条的教学,引导学生将琐碎的知识点整合为知识体系,从而以更强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