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应该在理念和方式上进行更新,班主任要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维护学生自尊心、关注集体活动确保走进学生心灵,关注每一位孩子。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对于良好班级建设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更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也是学校和家长的纽带,因此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班级、学校和家庭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教育是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的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我觉得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从社会到家长都把焦点放在孩子的知识教育、成绩分数上。教育的激进化、功利化已经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造成家长们把成绩当作“好孩子”的第一标准。所以中国特色的焦虑式家长普遍做法是以“为了将来”为口号,而让孩子的童年、少年、青少年三个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不再轻松。繁重的学习任务造成了孩子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又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我们忽略了培养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情商发展,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面对失败的能力、品格养成。因此作为班主任,作为孩子在学校的监护者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心”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生能力、生活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或许多年之后,孩子已经忘记了你说过什么,他只会记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你是一个公平的老师、喜悦的老师、慈爱的老师,你就是道义的化身,你让枯燥的学习在孩子的心中活了起来。多年以后,他还记得有一位老师曾经点亮了他的心,让他倍受鼓舞,让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变得伟大的。我们为什么不勉励自己成为这样一位老师,那些所有的教学方法技巧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老师,你自己的生命状态,能不能让孩子心生向往。
二、教育就是要学生真心交流,学会倾听,打开孩子们的视野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又是带的六年级,他们几乎都是流动儿童,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而他们又正处于青春期,内心的心事无人诉说的苦恼,青春期的叛逆问题等各种问题如约而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赵说事儿”这个栏目在我的课堂上产生了。每天在每节课仅有的40分钟之内我总会拿出5——7分钟来给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我会给他们带去新鲜的时政,新闻,以及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事情,而学生也会给我分享他们的趣事和收获。长期的坚持让我发现学生不再认为我是他们的老师,更多的则是伙伴和亲人。久而久之他们愿意向我诉说他们的心事儿,情感,以及家庭情况。而我也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而了解他们也了解我自己。
记得陶渊明先生曾说过“独者乐不如众者乐”,我想学生从我这里收获到的知识以外的快乐也应该是我最大的乐趣吧。
三、教育要拨开浮云,还给孩子阅读的远方
三毛有一段话,我特别赞同:“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对于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于孩子们也一样如此。在经典作品中,孩子们吸收的是作品中高贵的涵养、细密的思维、充盈的智慧、还有作者精彩的篇章、严密的布局,这些对孩子们的影响,远大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械灌输。教师还给孩子一片阅读的蓝天,或许他们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就像先前在班级举行的读书会一样,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总是会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那才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他们分享我写给学生的一篇名为“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文章后,第二天令我想不到的是我们班的梁梦阳同学竟然以一篇“那个玫瑰一样的姑娘”的文章来回赠我。我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平时默不作声的学生敢站起来表达他的想法。后来他告诉我是我对他的鼓励和关注让他有了力量。记得有句话说过“教育的力量就是用一个灵魂来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这难道不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志吗?
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组织孩子阅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让孩子们通过分享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胆量,从而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关注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透过孩子们的口我们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我想这就是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最想听到的声音。
四、教育真正的力量是言传身教,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看到过一则以“爱与感恩”的泰国的公益广告,引发了我的深思。短片主人公巴乍,是一所小学的老师。他教学认真,能力出众,无可挑剔。他有一个“不寻常”的举动,那就是每天都带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妈妈到课堂上。巴乍对母亲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对母亲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说出,“妈妈这么辛苦,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爱她"的暖心话语;他因母亲走丢而紧张时,学生在心里担心如果失去父母该怎么办;当他找到母亲与母亲相拥而泣时,看到这一幕的学生也与自己的母亲紧紧相拥……
巴乍老师为母亲做的一切,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模仿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与感恩。他们从巴乍老师那里收获的不止是知识,感恩和责任的种子,已悄然在心里生根发芽。我想,为人父母者且如此,更何况为人师表呢?你是否察觉到孩子那双纯真的眼睛在随时看着你?模仿着你?你的优点,他学到,你的缺点,他也学到!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能抓住时机,在日常生活中用爱心、用行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其效果不言而喻,并且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完善,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让他们心灵享受阳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