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创新人才“长”出来?伟大不可以被计划,所有拔尖创新人才都是涌现出来的。创新源于多样化的大脑和行动,创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多样化的大脑和行动正是破解当下教育内卷的关键。当我们不追求标准答案,而追求不一样;不追求最好,而追求多样的时候,教育的空间就会打开,教育真正走向改变。多样化也让缺点与错误能成为资源与优势,在这个层面上,教育评价必须进行重大调整。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我几乎认识每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中间几乎没有一个考第一名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甚至考最后一名的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并不比考第一名的少。当然最后真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仍有一些共同特点可以探寻。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出生于音乐世家,并成长为著名音乐家,但除此之外,赫歇尔业余时间喜欢自制天文望远镜(当时全球最大的望远镜),并发现天王星、观测双星体系、研究银河系结构,甚至在色散现象中发现红外线,因此被誉为“音乐界和天文学界的双星”。如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连续发布五篇论文,包括光电效应问题、狭义相对论等,但那时他并非科学家,只是一家专利局的技术员。再如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之一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o),出生于屠夫之家,于1990年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然而她为mRNA项目申请科研经费却屡次被拒。1995年,因为拿不到经费,没有项目或成果,考里科的教职被降至最低级别。2013年被迫退休。这些科学家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自主、专注、坚韧,而这和考试成绩没有关系。不管考试成绩如何,都可以培养自主、专注、坚韧,这是教育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