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随后教育部等十八部门于2023年5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重在实践,激发兴趣”,要“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本次调查的两个结论是上述意见的重要佐证,一是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显著关联,与教师讲授相比,分组探究讨论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参与实验次数对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意识影响显著。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随着学段上升,学生对科技类课程的兴趣在下降,感兴趣的比例(含兴趣很高、较高)从小学的94.7%下降为初中的84.5%;科学课堂上教师讲授比重较大,初中比小学明显,而高中更加突出;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次数和机会不多,实验开出率随年级增加逐渐下降;各类科学教育功能教室的使用率不高。
我们建议,构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实践体系,要统筹国家课程的落实与学校特色发展,确保国家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得到有效传授。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应该致力于以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际平台,除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还包括科技节、讲座、社团、校外兴趣班、比赛等形式。这些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更要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探索相关领域。此外,要将科学教育活动与校外教育资源、产业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