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为孩子铺好第一块砖
发布时间:2017-10-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瑜

为孩子铺好第一块砖

——构建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导”、“法”三角稳定结构

 

内容摘要:如果能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吸取营养,丰富文化底蕴是高高的金字塔的话,那么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就是这座“金字塔”的第一块砖。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为孩子铺好这坚实的第一块砖是责无旁贷的。为此笔者通过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从而构建孩子课外阅读“量”、“导”、“法”的三角稳定结构。

 

关键词:课外  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②如果能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吸取营养,丰富文化底蕴是高高的金字塔的话,那么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就是这座“金字塔”的第一块砖。笔者通过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从而构建孩子课外阅读“量”、“导”、“法”的三角稳定结构

一、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

心理学指出:“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活动中产生和丰富人的兴趣。”③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低,语感差,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由此笔者认为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自由地阅读,就必须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识,为提高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如何让刚入学不久的孩子能进行课外阅读呢?因为有的孩子入学时只认识廖廖几个字,要让他们能进行课外阅读,首选的办法是 ——保量。为此,在一年级的孩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小学学习适应期之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名为“我是小书虫”的课外阅读表格:

月 日——  月  日                 本周阅读         

  项目

周次

书名

字数

家长评读书的态度)

自己评(或写“我想说”)

交流展示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号     姓名             

要求学生每天都按表格的要求阅读并填写,老师每周评阅一次并做好统计。

第一周回收表格检查统计发现,全班50人,有七人没有做阅读记录;一人阅读量不超100字;6人一周阅读总量低于500字;最高阅读量为8400字,平均阅读量为1543字。这样的数字并不理想,特别是有七人完全没有课外阅读。但是万事起头难,于是笔者运用各种方式,确保孩子的阅读量:

1、   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开家长会,和通过短信或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记录“我是小书虫”的情况,对一些课外阅读做得不合格的孩子进行“内扶外引”。

2、   充分运用激励介质,只要每周孩子的阅读量超过1000字的都有“红旗”奖;评出阅读量排名前十五名的为本周的阅读之星。

3、   每周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在“我是小书虫”中的“阅读交流”写上“我读了……”或“我听了……”或“我知道……”,让孩子总结、记录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收获。老师课堂巡视,表现好的立即奖励印花进行鼓励。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阅读的量得到了保证。到了学期末,全班所有学生都做了阅读记录,最低周阅读量为855字;最高周阅读量为11896字;一学期人平均阅读量为4324.7字。有37曾被评为“阅读之星”,43人曾获“红旗”奖励。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阅读总量最高的达到747480字;平均阅读量为76851字,有21人阅读量超过50000字,用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低年级阅读量要求的占了全班学生的42%。对于入学一年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阅读量说明了两点:一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很好地巩固了识字量,孩子的识字量能支持他进行课外阅读;二是孩子长期的阅读已经培养了一定的阅读兴趣。

二、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

课外阅读仅有“量”的要求是不够的,假如没有激发孩子内在的对阅读的渴求,只靠外力的强迫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持续地对阅读产生长久的兴趣只是一种理想,所以要让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能持续,我们得想更多的办法。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是有效的方式:

1、秀秀我所读。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识字量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巩固学习过的生字,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交流课上,上半节让孩子分小组读一读课外读过的儿歌、小故事、小童话等。四人小组认为读对的就算过关,能获得一枚红花。下半节让各小组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面前朗读,并评为本周的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识字得到巩固。如邓镁锶这位同学,入学前识字量很低,开始的时候无法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经过一个月后,她自已就能朗读简单的儿歌。看到她流利读出儿歌后高兴的样子,真让人感到欣慰。

2、   赛赛读古诗。中国古典的诗歌艺术水平极高,而又脍炙人口,有许多诗歌琅琅上口,是儿童诵读的好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④学校也把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诗歌印发给学生。笔者根据印发资料中的诗歌序号制作了一个表格,表中的“1、2、3……”表示诗歌在资料中的序号,一张表格写一组的名单,选其中一位对朗读诗歌有兴趣的学生作为组长。本组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把自己背出来的诗歌背给组长听,组长做好记录。另一种方式就是老师利用课间,学生可随意到老师处背古诗,背过一首奖一枚印花,学生乐此不疲。一学期统计,最多的可背74首;最少的也有5首;超过20首的有17人,占全班人数的34%;超过十首的有46人,占全班人数的92%。

3、贴贴我的书。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的阵地,笔者在教室的后墙创设了一个叫“我读书,我成长”的栏目,上面有全班同学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有一长栏,是作为贴资料片的。资料片也是以表格形式出现:

每位同学读了一本书,就到老师处拿一张资料片,把自己看过和书的信息写下来,并由科代表贴上园地。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交流课就把自己看过和书带回来和同学分享,形成一个流动的“图书馆”,学生读书的书源丰富起来了。孩子们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极具竞争性,班上出现了你追我赶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已经能阅读《西游记》、《爱的教育》、《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    说说我所悟。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为了完成这一过程,笔者在每一节语文课之前设置了一个“小主播”广播的环节,就是利用课前的一到三分钟,让学生当一回“小主播”,主要是说说自己最近看了什么书、故事,用简单的话说一说。也可加上自己读了这篇(本)作品,想到了什么。小主播的安排工作由学习委员负责,各语文组长负责评分,做好记录,能评上“A”以上的在本月可有资格参评“优秀小主播”,并把照片贴在教室外走廊的宣传栏上,这对学生是极大的鼓励。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笔者除了长期采用以上方式外,还结合学校的活动和班队活动,开展了“讲讲小故事”、“绘绘读书卡”、“写写我所得”、“一期一经典”等活动。

三、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

1、读书百遍,其“字”易记。作为初入学的孩子,语文学习的一个大难关就是识字。识字才会阅读,反过来,阅读促进识字。在“促量”、“乐导”的基础上,让孩子用手指着汉字进行朗读,是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当孩子识字量达到能进行独立阅读的时候,他自然就可自由地遨游书海了。

2、不耻下问。识字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最大的“拦路虎”,“问”是识字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孩子问,首先别打击他的积极性,做到有问必答,这样孩子才敢于问。其次是鼓励孩子之间多问,让孩子知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⑤特别是识字,孩子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接受,让孩子习惯于有不认识的字,先寻求同学的帮助,老师就可以“乐得清闲”。第三是让孩子尽早学会问“哑巴”老师,孩子学会了拼音,就教给他们查字典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问“哑巴”老师,他们走的路才会更远。

3、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仅仅是读,也不仅仅是认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读出乐趣,读出成功,读懂知识。在阅读交流课上,孩子们只要读了或讲了什么,或者是听了同学的朗读或者是讲故事,要学会写“交流心得”。老师出示几个句子,让孩子们填空。如:“我读                。”“我听       读了          。”“我最喜欢         讲的               故事。”通过句子的填写,不仅容易沉浸于阅读当中,还锻炼了孩子的动笔能力。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水平的,还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用简单的话或图画表达自己阅读之后的感受。

   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掌握了基本的读书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切合低年级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孩子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阅读。

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这三边关系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在实施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持续的提升,这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就是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坚固的第一块砖。现在,任何时候,笔者任教的班的学生随时可以拿出一本正在看的课外书。他们离不开课外书了!

 

 

参考文献:

①选自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选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选自徐定华主编《小学心理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④选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选自孔子《论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