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铺好第一块砖
——构建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导”、“法”三角稳定结构
内容摘要:如果能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吸取营养,丰富文化底蕴是高高的金字塔的话,那么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就是这座“金字塔”的第一块砖。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为孩子铺好这坚实的第一块砖是责无旁贷的。为此笔者通过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从而构建孩子课外阅读“量”、“导”、“法”的三角稳定结构。
关键词:课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②如果能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吸取营养,丰富文化底蕴是高高的金字塔的话,那么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就是这座“金字塔”的第一块砖。笔者通过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从而构建孩子课外阅读“量”、“导”、“法”的三角稳定结构
一、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
心理学指出:“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活动中产生和丰富人的兴趣。”③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低,语感差,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由此笔者认为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自由地阅读,就必须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识,为提高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如何让刚入学不久的孩子能进行课外阅读呢?因为有的孩子入学时只认识廖廖几个字,要让他们能进行课外阅读,首选的办法是 ——保量。为此,在一年级的孩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小学学习适应期之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名为“我是小书虫”的课外阅读表格:
月
周次 | 书名 | 字数 | 家长评读书的态度) | 自己评(或写“我想说”) | 交流展示 |
星期一 | |||||
星期二 | |||||
星期三 | |||||
星期四 | |||||
星期五 | |||||
星期六 | |||||
星期日 |
要求学生每天都按表格的要求阅读并填写,老师每周评阅一次并做好统计。
第一周回收表格检查统计发现,全班50人,有七人没有做阅读记录;一人阅读量不超100字;6人一周阅读总量低于500字;最高阅读量为8400字,平均阅读量为1543字。这样的数字并不理想,特别是有七人完全没有课外阅读。但是万事起头难,于是笔者运用各种方式,确保孩子的阅读量:
1、
2、
3、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阅读的量得到了保证。到了学期末,全班所有学生都做了阅读记录,最低周阅读量为855字;最高周阅读量为11896字;一学期人平均阅读量为4324.7字。有37曾被评为“阅读之星”,43人曾获“红旗”奖励。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阅读总量最高的达到747480字;平均阅读量为76851字,有21人阅读量超过50000字,用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低年级阅读量要求的占了全班学生的42%。对于入学一年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阅读量说明了两点:一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很好地巩固了识字量,孩子的识字量能支持他进行课外阅读;二是孩子长期的阅读已经培养了一定的阅读兴趣。
二、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
课外阅读仅有“量”的要求是不够的,假如没有激发孩子内在的对阅读的渴求,只靠外力的强迫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持续地对阅读产生长久的兴趣只是一种理想,所以要让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能持续,我们得想更多的办法。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是有效的方式:
1、秀秀我所读。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识字量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巩固学习过的生字,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交流课上,上半节让孩子分小组读一读课外读过的儿歌、小故事、小童话等。四人小组认为读对的就算过关,能获得一枚红花。下半节让各小组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面前朗读,并评为本周的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识字得到巩固。如邓镁锶这位同学,入学前识字量很低,开始的时候无法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经过一个月后,她自已就能朗读简单的儿歌。看到她流利读出儿歌后高兴的样子,真让人感到欣慰。
2、
3、贴贴我的书。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的阵地,笔者在教室的后墙创设了一个叫“我读书,我成长”的栏目,上面有全班同学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有一长栏,是作为贴资料片的。资料片也是以表格形式出现:
每位同学读了一本书,就到老师处拿一张资料片,把自己看过和书的信息写下来,并由科代表贴上园地。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交流课就把自己看过和书带回来和同学分享,形成一个流动的“图书馆”,学生读书的书源丰富起来了。孩子们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极具竞争性,班上出现了你追我赶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已经能阅读《西游记》、《爱的教育》、《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
笔者除了长期采用以上方式外,还结合学校的活动和班队活动,开展了“讲讲小故事”、“绘绘读书卡”、“写写我所得”、“一期一经典”等活动。
三、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
1、读书百遍,其“字”易记。作为初入学的孩子,语文学习的一个大难关就是识字。识字才会阅读,反过来,阅读促进识字。在“促量”、“乐导”的基础上,让孩子用手指着汉字进行朗读,是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当孩子识字量达到能进行独立阅读的时候,他自然就可自由地遨游书海了。
2、不耻下问。识字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最大的“拦路虎”,“问”是识字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孩子问,首先别打击他的积极性,做到有问必答,这样孩子才敢于问。其次是鼓励孩子之间多问,让孩子知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⑤特别是识字,孩子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接受,让孩子习惯于有不认识的字,先寻求同学的帮助,老师就可以“乐得清闲”。第三是让孩子尽早学会问“哑巴”老师,孩子学会了拼音,就教给他们查字典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问“哑巴”老师,他们走的路才会更远。
3、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仅仅是读,也不仅仅是认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读出乐趣,读出成功,读懂知识。在阅读交流课上,孩子们只要读了或讲了什么,或者是听了同学的朗读或者是讲故事,要学会写“交流心得”。老师出示几个句子,让孩子们填空。如:“我读
保量,为孩子准备充分的知识储备;乐导,为孩子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授法,为孩子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这三边关系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在实施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持续的提升,这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就是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坚固的第一块砖。现在,任何时候,笔者任教的班的学生随时可以拿出一本正在看的课外书。他们离不开课外书了!
参考文献:
①选自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选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选自徐定华主编《小学心理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④选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选自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