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有效互动,共享美妙课堂
武进区城东小学 胡文霞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 靠设疑提问来实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一要问得及时,恰倒好处。二要问得适度,难易适中。三要问得有法,注意层次。四要有问有评,鼓励求异。
关键词:提问 对话 合作 适度 层次 求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循循善诱,设疑布局,巧妙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这样说,不无道理。大家熟悉的大教育家圣人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终究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新课程,使他们实实在在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能顺利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计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造就一堂堂精彩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要互动及时,恰倒好处。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我在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指导同学先读熟课文标好小节号,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说因为小松树站得高所以看得远。此时我提醒孩子们读风伯伯的话:“孩子,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大山爷爷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请简述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都知道小松树看得远,不是他自己的本领,而是大山爷爷的功劳。没有大山爷爷,小松树还没有山下的大松树看得远呢。小松树太目中无人,太看不起别人了。因此,设问的恰当时机首先应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畏难情绪,问题一出必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其次应在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道不出时设问。我在教《放小鸟》一文时,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鸟外形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说明这种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小鸟外形的描写,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吗?又怎么样可以看出小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呢?问于矛盾之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要问得适中,把握难度。课堂提问教者一定要难易适中,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若问题过大、过深、过难,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作答,进而就会兴味索然,学习的积极性消失,热情消退,长久下去,发展成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例如:《蚂蚁和蝈蝈》一课中选用两种动物来反衬两种不同人生观的人,蚂蚁代表的是勤劳的人,蝈蝈则代表懒惰的人。可是一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是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怎么办呢?作者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形象,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道理比较抽象,学生一下子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难度适宜的讨论题:“为什么蚂蚁在冬天的时候能待在温暖的洞里过冬,过着幸福的生活?蝈蝈却无家可归,又冷又饿?”学生经过认真思索,热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蚂蚁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蝈蝈过着又冷又饿的生活,是他们懒惰造成的。要学生懂得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方可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问得有法,层层深入。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一方面,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顺序来构思提问。在教学《水滴的旅行》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问学生水滴去过哪些地方?再追问:水滴在最高的山峰,宽广的大海,青青的草原旅行时,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在我的不断提问下,感受到了水滴有趣的旅行及旅行时的快乐。
四要有问有评,鼓励求异。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是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地积极地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其次要评价回答得“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置可否,就让学生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在教学《月亮和云彩》时,我放手让学生读读课文,提问:“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的说是月亮跑得快,有的说是云彩跑得快。我没有支持也没有批评。接着提问:“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只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我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事例和想要探究的现象,来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我认为这道题设计的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面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在提问中,始终伴随以上四个方面要求的,是师生良好的感情交流。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引导者,要充满对学生的期望,关怀,信任,鼓励,让学生积极去想,大胆去说。在答问中,得到鼓励。得到点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切无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在师生共享的前提下,营造课堂积极,有序,和谐的氛围,思维有浅向纵深发展,情感由困惑向豁然开朗度越,最后师生同在成功的快乐中达到教学完美的境界。同时,长期的问答活动会激发学生的探求 欲,达到学生自动生疑,解疑,倘能如此,“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就可有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