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遇物而诲──道是无情却有情
发布时间:2024-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胜平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家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人。作为一线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遇物而诲也就最有必要。所谓遇物而诲,就是遇到什么就利用什么进行教育。

班中有一女生,名唤小李,其实是个伶俐的小丫头,上课时的知识点只要听到,就能很快掌握,学习上没看她花什么劲,甚至于作业经常不做,谎称掉在家里,把别的同学的作业本改成自己的名字,说做好了找不到本子了……各种方法她都试过,孩子们告诉我,她这是“惯犯”,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叫家长来也没有办法,可以说,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碰到的懒劲最足的女生了。我与她斗智斗勇了一年,她那懒劲还是时不时地要“发作”一回,可那次我却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那天,她作业又没做完。我严厉地批评了她,可正好赶上要紧急开会,我匆匆扔下一句话:“放学等我回来!”,又忙着开会去了。等我开完会已经是5点30多了,当我进入教室时,我被惊呆了,只见小李还趴在桌上做着作业等着我,我顺口问了一句:“你怎么不回家啊?”她很奇怪地问我:“您不是让我等你回来吗?”……哦!她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生,还可以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好孩子!在第二天,我利用早读时间,及时表扬了她信守承诺,是个好女孩,同学也向她投去了不同于往常的目光。她有点羞涩的低下了头。天哪,这可是那个无论你怎样批评都不会脸红的孩子?此时,她真的是满脸的不好意思。我发现,原来,这个孩子适合戴高帽子!我打定主意:下学期多点高帽给她戴戴,她一定会有更多的改变。

我们过去的教育太多时候是老师设好圈子引着学生往里钻,当学生的认识和规范的道德出现偏差时就粗暴地呵斥学生硬把道德塞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于班中的几个问题学生,我时时装在心里。每次进入班级,眼睛都会不由自主的往他们身上看,一有机会便找他们谈心,对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我认为孩子的转变,便是我教育的最大的成功。在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下,看到问题生哪怕是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非常感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