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专心致志,耳听心想;有的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有的小动作连连;作业时,有的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的却粗心大意马马虎虎,这就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能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生的成功带来困难。并且习惯的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正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好坏,与我们老师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那么,小学教师要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倾听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有的孩子没有进行过学前教育,还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不会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就是“用心细听”,是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耐心的倾听,更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
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老师的讲课,认真听老师的提问,并能够独立思考;同时,我也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在满足别人愉悦心理的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别人的思考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或作为自己错误思考的借鉴。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的听力,我经常做如下的训练:(1)教师说题目,让学生听算;(2)教师讲解到关键处,让学生重讲;(3)学生回答某一问题后,让其他学生复述一遍等。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听懂教师的教学语言,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课堂上我抓住了学生说的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说话声音响亮,并注意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如教学“28+4”时,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说出28+4=?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说出(1)8+4=12 20+12=32 (2)28+2=30 30+2=32 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法后我继续鼓励学生想出其它的方法。然后出示28+9=?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最后,让学生看书照课本叙述的说。在一名学生说的时候,我要求其他人也在心里跟着说,而且还要做到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纠正。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每种题说的方法,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写的好习惯
字是门面,从一年级孩子一上学开始,我就重视写的方法的指导。从写数字入手,我要求学生拿笔姿势正确,书写要整洁;在进行各种题型的教学时,我都把每种提的书写格式教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认真书写。现在,无论是练习,还是作业,学生都能合理布局,养成了书写规范、美观的好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
(一)、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假如不给予特殊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就很难改进,所以尽早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就很轻易建立,也很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改正,等到不良的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练习,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严格要求,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多应在课堂上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后,要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并且每次都要严格要求,直到巩固为止。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偏离现象,应马上作出调整。
(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互相促进。
教师、家长是小学生最好的榜样。有良好习惯的老师、家长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里,都会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心里。所以,教师、家长要留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给孩子。对学生每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家长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