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衔接,关注心理健康
武进区城东小学 景丽梦
一、案例背景
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还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变化,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上学,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也能体谅他人,具有解决冲突和矛盾的初步能力,进而达到合群、乐观、与人分享。
二、实施内容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幼儿来到新的环境,心理总会有不适应,幼升小阶段经历巨大的心理变化,并且,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如果心理衔接做得不到位,势必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环境不适应、学习跟不上、无法融入班集体甚至厌学等不良后果,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更大的阴影。本案例主要围绕熟悉环境、切身体验、适应能力、教育方式、家校合作五个方面具体展开相应的措施。
三、具体措施
1.熟悉基本环境,解除不安情绪
小学整体环境对幼儿心理变化有很大影响,如不熟悉班级设施怎么用,有什么行为规范要遵守等。因此,可以采用定期参观小学的方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环境。采用一对一结对等方式开展一日游园活动,真切体验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活动经历。逐渐建立对小学的感受“了解-熟悉-亲近”。
2.重视正向引导,建立切身体验
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会用夸大的信息来误导幼儿,如“你不好好读书,一年级老师会批评你。”“上小学就不能玩了,就得每天学习了”等。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幼儿积极的引导,多向幼儿介绍学校历史、校园文化、激发幼儿对小学的认同感。多宣传小学富多彩的活动、竞赛等,激发幼儿对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憧憬。
3. 培养积极品质,增强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以后,学习内容和方式、行为规范与要求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正如荣格指出:“对于刚开始上学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他们要重新调整自己心理,去适应学校里的生活,就如同他们刚进入幼儿园时一样。”适应能力的提升,仅获得外部支持是难以完全调适的,还需关注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养,如幼儿自信、乐观、正直等在真实情境中,鼓励幼儿想办法应对问题,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最终获得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比如有些孩子会因为幼儿园的同学上了小学有了新朋友,不愿意和自己玩了而哭闹。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产生其情的基础上,提出建议,让孩子自主选择解决方案。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自己能够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4.调整教育方式,助力顺从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速度,对老师的讲课也各有反应。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育方式。比如刚上小学的孩子可能在老师激情澎湃讲课时,交头接耳或者咧嘴大笑。老师此时与其用恶狠狠的眼神凝望着他们,不如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事实证明,有些孩子这样做是对教师所讲内容与其兴趣或经验之间产生了共鸣,而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故意扰乱课堂。如果过度苛责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配合的一种表现,让习得的坐正和静听方式代替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可以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他们的行为。课下主动和他们交流,谈一些比较随意的话题,首先让她们从心理上来接纳老师,喜欢学校;另外给他们介绍一些比较活泼的小朋友认识,让他们交朋友,这样引导他们尽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来,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要让环境成为支持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不是让学生顺从环境。
5.做好家校合作,增强喜爱之情
与家长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也将孩子的在校学校及时告知家长,让孩子明白虽然离开了父母,但父母的关爱一点也没少。并且让孩子将学校发生的开心的事情也告诉家长,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说话能力,还增强孩子与学校的感情,从而更加喜欢上学,期待一年级。
四、活动经验
1.同伴游戏
做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我们在活动中组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们放声大笑,缓解他们对于即将步入未知的不安和焦虑。
2.共读绘本
如何能做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绘本故事可以成为我们的助手之一,绘本故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以幼儿最喜欢的方式见面,慢慢影响幼儿,从故事入手,带领幼儿了解小学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各种常规……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3.心情涂鸦
绘画可用于增强自我意识、缓解情感冲突、提升行为管理、发展社会技能, 减少焦虑、帮助联系现实和提高自尊等。孩子可以随着自己当下的心情进行涂鸦绘画,在涂鸦中平静内心。
4.开展讲座
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给孩子们开设心理专题讲座,通过谈话、游戏、绘画、冥想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以及在面对分离焦虑的时候可以怎么做,让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来迎接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5.告别过去
帮助孩子处理好“结束”,引导他们放手旧的活动方式和身份,理解并接纳自己即将面临的新的生活方式和角色,这对孩子将要开启的新生活很重要。比如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应重在引导孩子理解“成长的分离”,在一年级升学的时候,开展欢迎仪式,而非过分渲染离别的伤感和加重孩子的恋恋不舍。
五、案例效果
聚焦幼小衔接,关注心理健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校很关注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以儿童为本,渗透于生活,发现于游戏,落实于日常。每个学科中加入心理小知识,减少孩子对于新环境的不适感,在多元化的实践中努力建构适合儿童的心理生态,推进儿童纵深发展,让每一位孩子平稳过渡、减少焦虑、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