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不断地比划“一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应该说大部分孩子还是对这两个单位具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这两个单位之间的不同,很好地应用。可是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提不起劲,孩子开始比划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到后来就是敷衍了。还有几个孩子就在那把手瞎伸,或者干脆不听老师的要求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有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好得分清这两个概念。于是我想到了“读”,想到了孩子们动听的声音。我不是象往常一样让他们读题目,而是读“米”和“厘米”这两个词。“一米”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比如“米——”,“一厘米”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音拖短点,比如“厘米”。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但是孩子们真的很开心,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在应用时,由于读题的过程中把这两个词放进去读,孩子们用声音的长短区分了“米”和“厘米”,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我的思考]
数学是一门思维容量比较高的学科,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语文相比,缺少了一些趣味性。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虽然老师采用了一些活动或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毕竟没有语文课文那样让学生觉得感兴趣。同样,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读数学”,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毕竟在数学课堂中读书,还是比较有趣的。可是如果永远是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会变得不耐烦,开始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书,于是“读”便具有了负面效应。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试一下以“趣”引读,“趣”就是“趣味性”,教师要想办法让读具有一点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不由自主地利用读掌握数学知识。具体在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比如:我让学生读时,经常要求“你们能用最好听的声音读一遍吗?”于是学生很有兴趣,自愿起劲地朗读起来,因为他们自己产生了“比一比”的需求,希望把最好听的声音展示给老师;记忆口诀时,在要求他们能背诵的基础上,允许他们采用多种“装饰”手段朗读,比如可以唱歌读、抑扬顿挫地读、用手打拍子读……;在读应用题时,我找在读的过程中最能发现题中隐藏的“秘密”的同学,给予“最佳侦察员”的称号……当老师给“读”带上乐趣后,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他们不再认为“读”是枯燥的,相反,他们愿意“读”,也不由自主地从“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读”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