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知识结构的梳理 (单元分析,深度理解教材,剖析核心内容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是以单元来编排的,而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以知识点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有的单元知识结构相对独立,有的单元划分比较细导致不够完整和独立。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厘清该单元所属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领域,与先前知识和后继知识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将若干单元整合成模块进行整体设计。其次,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内部的逻辑关系。
根据安德森的认知目标分类,知识可分为四大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指学生学习时必须知道的要素,如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概念性知识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如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事的知识,如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元认知知识是指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如分析比较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回顾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梳理形成单元知识思维导图。梳理数学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学时也有不同的方式,事实性知识以传授方式效果佳,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建构方式效果佳,元认知知识以批判性思维经验炼制方式效果佳。教师要跨越数学专业认知的盲区,采纳不同的活动方式,促进两种张力的合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核心内容对应的核心素养离不开课程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并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课时的整合,凸显1~2个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要根据单元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分析,重新调整课时内容和课时安排,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过程中元认知能力很重要,因此每个单元最后要安排1~2课时的复习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把单课时的学习成果关联起来,完成单元整体知识的结构化,同时也助推学生进一步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单元整体设计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思路进行设计,经历从单元思维到课时实施再到单元评价的闭环过程。
(三)设计有效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本课知识相关联的知识情境,也可以设计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还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新旧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而组织探究、合作交流环节则侧重于学生的“学”,即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学习,与学材、与同伴、与教师之间充分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和“学”的有效互动,能促进学生深入地体验、创造地思考、智慧地勾联,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思
单元教学的评价反思是师生批判性思维炼制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单元教学效果的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问题;二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结合单元复习整理课与单元练习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梳理存在的不足,形成改进提升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评价反思,是培育学生自我效感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的关键举措。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思是单元整体设计不可或缺的步骤,有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共享,有助于单元设计的周期迭代,形成可复制的教学路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依靠单元教学设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只有从数学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两个层面出发,构筑“教”和“学”的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