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变教学观念来进行作文教学
孩子们真的写不出好文章来?不是,我觉得是老师没有一双发现“好文章”的眼睛。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孩子写成怎么样的文章才算合格了,每一个老师都会有着自己的标准,更有一些老师总是拿发表了的文章来比自己学生的习作,那当然比不得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习作写得比较短,而判为差文章了。我觉得不解决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个问题,无论你怎么去教,教者也是不满意的。往往是以成人的目标或者文章机械的要素来评价学生习作。
记得有一年期末考试阅卷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所支教的那个四年级班的孩子,他们的作文一定打不了高分的。不是孩子的文章不好,而是改卷的老师不了解我班的那些孩子原来的底子。他们评判学生的试卷作文,用的是他们的标准:文章要长,字迹工整,开头结尾看上去要像那么一回事,分数就高了。然而我所教的这个四年级班,接手之前,孩子很少写文章,也很少看书,不大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我非常小心翼翼地引导孩子写着自己想说的话,在具体操作中,孩子哪怕只说哪怕短短的半页纸还不到一百字,只要是孩子想说的,我都会给孩子比较满意的评价。只有让孩子渐渐明白了习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慢慢地,孩子会想得深一点,文章自然会长一些的。然而一个学期来,孩子除了两次做的阅读《长袜子皮皮》后的活动文章写得长一些,一般的文章多是短小的,欣慰的是比较实在。其中有两篇还发表在省城的花火杂志上了。本来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我有好几次准备提到应试作文的一些方法的,比如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破题与结题,多点感慨。中间拉长一些。多分一些段落。文章就能得高分了。可是,得高分的结果将会毁灭我一个学期来营造的那种作文理念,孩子可能又会和其他班的孩子一样,认为作文是为考试得高分服务的。我便放弃了这种想法,让孩子慢慢地进步,不必在乎一时的分数。后来我和比较内行的一个老师翻阅了本年级的改卷,果然是这种现象。拉得老长的文章一般分数高。我们找到一篇只扣一分的文章,跟作文书上的差不多,很明显的一篇背熟了的文章。内行的老师说,这样高分的文章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语文分数高一些而已。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他会让孩子误以为作文就是编辑别人的东西,而忽视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班的作文短,但每一篇都抹上了孩子的个性。看到文章,我就能够猜出是哪个孩子写的。有些班级的文章看上去差不多,仅仅是让我们猜出是哪个老师教的。我在作文里教的是孩子。而其他老师关注的只是作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