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4-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许文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一切具有美的形式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以达规范行为、美化心灵、激发想象等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综合发展的主要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习惯于将讲解与探究的重点放在文字层面,而忽视文字背后展现的美学价值。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审美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文字中逐渐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当前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审美素养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审美与价值观的塑造密切相连,良好的审美情趣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树立家国情怀,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与约束,用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审美教育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辨别是非、美丑,当代小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日益复杂,纷乱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他们的认知,让一些学生稚嫩的价值观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走向歧途,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审视对与错、美与丑,并发挥自身想象去探索美、创造美,进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相关策略

1.赏析文字,体会语言美

文字是语言构建的基础,汉语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发音结构、遣词造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其中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魅力。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入手,引导学生赏析文字,体会文字中传递出的语言美。

例如《鹿柴》,王维作为诗人兼画家,喜欢利用文字“绘画”,其诗作的画面感通常十分鲜明,因此是欣赏语言美的重要素材。在这首诗中,教师可以从诗中描写的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入手,引导学生从“空山”、“深林”、“青苔”等意象入手,体会寂静幽深中“人语”格外响亮的氛围,理解作者在动静结合的手法中营造的美学意境。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语言中最美的艺术品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释放诗歌之美,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思维能力。通过诗歌的朗诵和欣赏,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节奏和韵律,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好形象、婉转的情感和鲜明的意境。课堂中可以播放著名诗人的诗歌音乐,或者让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带来的美妙感觉。这样,学生会慢慢培养对诗歌的喜爱,并不断提高对美感的追求。

2.剖析形象,理解形象美

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凸显出鲜明的性格特点,并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下成为美的具体的存在。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剖析入手,挖掘人物言行举止背后蕴含的人性的价值,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物,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晏子”这一人物入手,从其一言一行中理解其在出使出国过程中面对君臣刁难做出的反击,进而挖据这一人物身上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让晏子的形象更加饱满,并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

3.渗透生活,体会生活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但是我们却常常由于司空见惯而将它忽视。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进而在探究与思考中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春的颂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带领到大自然中,从自然的一草一木中观察春天的端倪,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理解春天的魅力,进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生硬僵化的文字在生活氛围中、在自然情境中“活起来”,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美。再例如,我国的语文古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对这样诗句的审美理解,学生可以在文字之间深度想象到和感受到瀑布一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面这一对瀑布的理解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庐山,还可以运用到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甚至还可以对比到其他的山水,以此进行审美意识的多方面迁移。

4.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审美教育不像其他知识点一样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的特点,审美教育这一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支撑。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性格特性,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审美能力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合理运用教材和创新开发教材,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人、事、情感等进行情感的外在表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依靠个人的认知能力进行美的创设,并在审美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语文课文中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这篇文章不仅有着风景优美的青海高原,还有翠绿的柳叶美景,但如若仅仅从知识点的层面出发,是无法很好地让小学生去更好地感受这一切山川美景的。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要通过描绘青海高原的壮丽景观和柳树的摇曳生姿,通过描述让学生能够初步想象到课本中青海高原和柳叶的美丽;在学生进行想象之后,可以让小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象,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5.增强中华文化感受,提升民族自豪感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审美的培养。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中历史内容的学习,了解我国历史的文学作品,品味其中的美,感受其中的美;在课本的内容学习中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利用审美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对课文的欣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文化的审美能力,最终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我国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课文中《屈原》《花木兰》《郑成功》,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他们为国家所作出的努力。教师在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断了解古人的智慧,品味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不断形成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再比如,现如今的很多海外文化,例如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对我国儿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我国的文化影响减小的趋势。对此,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国语文的魅力,结合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审美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学科,其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基于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立足审美教育价值,对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带领下,情感的驱动下学会辨别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奠定正确的审美价值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