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谭萧萧)
发布时间:2023-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谭萧萧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谭萧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课堂上,孩子们正在放声朗读。在运用了补充背景、看插图、范读等教学方法后,这朗读声甚是响亮、有节奏。可在我听来,总觉这琅琅读书声中缺点浩瀚之意。教学经验告诉我,这肯定是因为孩子们还没有感受到诗中那宽广辽远之意象,当然就读不出壮阔豪情,就算之前欣赏了黄河的视频,可这群娃娃们,也只能用 “哇”的一声来表达惊叹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走近大诗人王之涣,体会其眼中壮丽的景色,感受他不凡的胸襟呢?我的大脑在飞快运转。猛然想起备课时翻阅资料得知,《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和畅当为鹳雀楼所作之诗也是诗境壮阔,但相比之下,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独步千古。而在本节课前面补充古诗背景的教学环节中,孩子们也谈到了是王之涣的这首诗让鹳雀楼更加名声大噪。那我是否可以抓住这个作为支点,尝试让课堂更深入一点儿,帮助孩子们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呢?

    于是,我提问:“同学们,之前也有诗人为鹳雀楼写过诗,可为什么唯独王之涣的这首诗让鹳雀楼一下子就那么出名了呢?猜猜看吧。”立刻有孩子脱口而出:“那是因为王之涣之前没有来。”听到这天真可爱的答案,我并没有否定他,只是暗想:是不是我提问的方式有点难?正当打算换个问法时,有学生小声嘟囔了一句:“我觉得是因为王之涣诗写得好。”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追问:“看得出你确实是在思考,那好在哪儿呢?”几秒钟的沉默后,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我觉得 ‘依’字写得好,写了落日慢慢落下的样子。” “我看过落日是很美的,诗人肯定看见到处一片金色。”一个孩子答。立刻有学生补充:“老师,鹳雀楼肯定也成金色的了。还有那黄河水一定也是闪着落日的金光。”

话题到这儿,就有点意思了。我继续引导:“哇,想想那夕阳光芒笼罩着巍峨远山和滔滔黄河,真的很美呀!可王之涣说黄河入海流,鹳雀楼在山西呀,他真看到海了吗?”“没有!”孩子们一致答道。“那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 我再次追问。课堂又陷入短暂沉默。“那就再读读,联系整首诗想一想,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提议。

片刻后,有小手举起来,响亮地回答:“哦,是自己,诗人看到的是自己。”受此启发,其他小手也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乍一看真像春天竹林里破土而出的一片小竹笋。又有清脆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了,老师。他看到的是自己的未来。”

……接下来的课堂中,我和孩子们沉浸在朗读声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和诗人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一道抒发那更上一层楼的豪情,也共同体会想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人生哲理。

    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想:2022年版课标提出,古诗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育人价值不可替代。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还要不断学习,领悟课标精神。除了关注传统的诵读积累外,还要在古诗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朗读层面,也是通过引导去体会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提升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古诗教学的价值最大化。从这个意义来说,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支点,如果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能从核心目标出发,以问题为支点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词之意境,领悟古诗的魅力,这不正是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吗?

由此想开去,《赠刘景文》中,我或许能问:“苏轼到底想借这秋色赠刘景文什么呢?”《示儿》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万事空’,为何又要‘告乃翁’呢?” 《望庐山瀑布》可以聊:“李白为什么写银河不写黄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