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
《一厘米之变》第一节:润泽的座位
一个班人数如果是奇数,比如说37或者39人,那么总会有一个单独的座位,这个座位谁来坐,一直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约而同的把这个单独的座位运用到惩罚教育当中,即哪个孩子表现不佳,就罚他到这个座位上去坐。至于这样的惩罚是否会伴随隐秘的心理伤害,没有谁有过片刻的省察。
而文中讲到:在深圳市清林小学有一位班主任老师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凡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做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做这个座位。这位老师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试想,如果我们一贯把这个座位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那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孩子无疑就是被贴上了标签,坐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那个最不遵守纪律、最调皮捣蛋的“坏学生”,这将会对他的成长带来多大的伤害。而且,这个座位它只是做为惩罚,对坐在这里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没有起到任何教育的意义。同样,换一种做法,把这个座位做为表扬的座位,那么,每个孩子都会为了得到这份表扬,得到这个奖励而去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已经坐过的,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最好。这样久而久之,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一个座位激励了全班孩子努力奋进,这不就是教育的机智吗?
郑也夫先生在《食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曾提到:“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老鼠放在一个迷宫中。这个迷宫的有些地方对于这个老鼠来说是熟悉的,另一些地方是陌生的。生物学家发现:老鼠不愿意停留在它最熟悉的地方。”
书中说:每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符合成长中的孩子追“新”的心理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的座位无形中构成的适度刺激,暗示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正向能量。
小小一个座位,用得好,它就是教育艺术;用得不好,它就是教育伤害。希望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细心,多一些智慧、多一份机智,关注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个细节,让教育在每一个细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