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人的成长和花木生长一样,对个体生命而言,不同时期物质生命对营养的需要不尽相同,精神生命对养分的需求也不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在立脚点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不能勉强都长的一样高。就像园丁旁边的一棵树,是它自己在生长,它自己在进行光合作用;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应是维护、促进这种生长,而不是侵入和干扰。姚明在读初中时爱上篮球迷上篮球,时时刻刻与篮球难分难舍,成就了今天篮球王子,但到现在他还没有初中毕业证书。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自然力”,鼹鼠成功的秘诀是不断挖通自己的道路,松鼠走的是大自然为它设计的另一条路——爬树。孩子们拥有成长的源动力,我们最大限度地依靠小苗,要让它自然释放,如果我们以小苗的生长方式为依归,就会使整个育苗过程变得直接而简单,所谓“无为而治”正是这个意思。幼儿在一岁之前学说话,几乎没有一个音是正确的,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对他动气,只是我们知道他一定学得会说话,而不在于他何时学会。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意思是说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庄子?至乐》中告诫大家不能“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有时,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有时,我们又关注太多的“事”,疏忽了“情”,家长和学校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财产,原本由孩子自己“天然的生长”被人为地扭曲,孩子成了听话的“小绵羊”,成了供人欣赏的“病梅”。龙应台认为“中国式母爱”最致命的地方是用爱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 “那种爱里,没有自由、没有尊重、没有犯错的空间”,“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正确的驾驭会开启不同的道路,但每一条道路都是美的。如果给孩子以自由,他们就会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如果给孩子以兴趣,他们就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如果给孩子以探究,他们就会有创新的机会。因为是他们的生命成长之路,基于他们的基因,综合他们的素质,循着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孩子们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成就属于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的话,不过是让问题隐藏在学生身上罢了;一旦将来他们带着这些看不见的问题走上社会,就把这些祸根留给了社会。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马克思主张“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用“最好的自己”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和专业发展好坏的标尺。佛教讲人通过不同的途径皆可成“佛”,有的人历尽艰难,终于到达彼岸,成“修成正果佛”;也有的人几经努力,还是到达不了彼岸,于是放弃渡海,回家安居乐业,成“幡然醒悟佛”;即便只是一个人,那是一位在海边打鱼的老人,面对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为所动,几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单纯而朴素的日子,后来,佛祖点化他成了佛,称为“宁静佛”;更有人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沉浮,称为“大彻大悟佛”。
学校和家长应该从拉动孩子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牧者的特征就是把牛羊放牧到水草丰美之处,而让他们恣意吃草。教育教学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依靠孩子自己来做,重要的是等待。